返回列表 发帖

[风景] miho 美術館

本帖最后由 cy9459 于 2010-5-25 00:33 编辑

http://www.miho.or.jp/chinese/index.htm


位於琵琶湖南面信樂山中的MIHO美術館,由國際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設計的美術館


「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陶潛「桃花源記」。
2

评分人数

    • lita: 美不胜收!金钱 + 4
    • 彩虹米: 精品文章金钱 + 2 鲜花 + 3
本帖最后由 cy9459 于 2010-5-25 00:38 编辑

1# cy9459
從入口往前走,要經過一條光長廊的隧道才能來到美術館,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應該就是貝大師想表達進入世外桃源時的驚奇。


隧道出口橋樑的鋼纜不但具支撐力,還形成優美的圓弧線條。

大門是圓與方的結合,這也是貝大師擅長使用的幾何圖形。
本帖最后由 cy9459 于 2010-5-25 00:38 编辑

2# cy9459


一進到館內映入眼簾的就是這株赤松,以撩人的姿態歡迎到來的訪客。

為了體現與日本傳統的結合,館中的角落有貝大師參與設計的日式庭園。
3# cy9459

建築物本體的建構是以鋼管與玻璃等現代建材為主,素材的通透性讓人可以隨時感受光影的變化。

美術館的外觀卻是採用日本古樸的民家造型,整體面積的八成埋在地底下,貝大師的設計重點是將美術館與自然山林融為一體。

結束參觀的歸途山上已經開始起霧,點著燈的美術館更增添了幾分神秘感,像是要離開真正的桃花源。
MIHO美术馆*** 深山之珠 **** 作者:陶嘉炜(京都)
深秋时节,京都“北京放送收听会”的日本友人要带我们几个中国老师外出搞一次秋游。眼下正是红叶如火的时候,有机会饱览日本的秋色,我们自然欣喜不已。 目的地之一,是一个什么美术馆。汽车穿过东山隧道,进入滋贺县境内。公路直通琵琶湖南端的石山镇,然后偏南一折,车就在丛岭间穿行了。半路上我们的西村先生还跳下车问路。“美术馆怎么会在深山老林里呢?”我一时给弄糊涂了。 峰回路转之后,猛见一方平地好像推开了群峰,坦然铺开。从停车场跨上几级水泥台阶,一座半环形的建筑物出现在眼前,看那架式就如同迪斯尼乐园里快餐厅的模样。不错,那只是参观接待处,也有餐厅。 买好了参观券,有一辆小型的敞篷电瓶车送我们经过两旁满栽樱花树的通道。从“垂樱”枝条的茂密程度,可以想见春暖三月时的似锦繁花。樱林道的尽头连着一段穿山隧道,接着又是一座极具现代质感的斜拉索跨峡谷吊桥。 对面广场的远端,两座日式平房一前一后,高耸的屋顶似乎占去整个屋高的三分之二。其形状宛如举行各种“祭”的时候,日本人所戴传统帽子上方的冠突。 别小看这两座连体“平房”,其建筑面积竟达9240多平米。——不过,百分之八十的建筑体积被藏入“地下”,亦即山体中了。 花岗岩从广场一直铺到美术馆门前斜坡上的三段台阶,进门之后就全是大理石地面了。只见馆厅一律玻璃落地门窗,钢框条把门窗分隔成一整排透明的“屏风”,“连环画屏”映印着远山、碧树、红叶、翔鹰,景色美不胜收。 欲入展览厅,就得先下一层楼。日光透过天窗照射在楼梯上,因此有足够的亮度。往里走,展厅内就全靠灯光照明了。壁灯发出茶色的幽柔的光,似乎带领我们穿越时间隧道,从现代回到悠悠远古。说是“美术馆”,其实是博物馆。正在举办“开馆5周年纪念展”,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中国、朝鲜、日本的古代文物,一部分是地中海周边地区纪元前的艺术品。在惊叹人类文明智慧之余,再环顾展厅浅赭色的大理石墙面,淡黄的木板隔断;温暖的色调和磨光地面,与灯光融为一体了。仰视头顶上呈各种立体几何形状搭接的钢条架构,让人感到这是一件精美独特的现代创新之作。 我们衷心感激日本朋友们的热情,让我们领略了一座远离城市喧嚣的美术馆,得以一睹“深山之珠”的风采。因下午还得去别处赏红叶,匆忙中没来得及看埃及展厅,也没来得及参观视听室、演讲厅、咖啡厅……当我们由原路回到接待处时,前来等候坐电瓶车入馆的观众已排成长龙。 事有凑巧,第二天夜间,我的短波收音机里传出来自大洋彼岸的一条电讯:“在日本京都市以东琵琶湖南面的信乐山深处、美秀自然保护区内,由著名建筑师、美籍华人贝聿铭设计的美术馆,荣获了在瑞士的国际构造工学会颁发的‘2002年度最佳构造奖’。贝先生首度探访此地时,就赞美这里是香格里拉,是桃花源。为了跟群山秀美的自然景观相协调,整座建筑80%造在地下……” “美秀美术馆”,正是我得以一游之地。日文说明书上写的是“MIHO美术馆”,英文名为“MIHO MUSEUM”。
--------------------------------------------------------------------------------
         贝聿铭,作为华人建筑大师,在世界各地留下了众多优秀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有很少一部分主体空间是位于地下的,其中包括大家所熟知的卢浮宫新馆。然而在与之相隔数千英里的日本滋贺县信乐町的自然保护区的延绵山体中,却镶嵌一座包含众多艺术珍宝的MIHO 美术馆。  

        缘起:
        MIHO 美术馆是一个日本与美国的联合计划,也是一位家族收藏家私人投资的项目。目的是存放来自世界各地的私人收藏品(包括珍贵文物和艺术品)。由贝聿铭建筑师联同日本纪萌馆设计室担当设计。在兴建之前的上10年时间里,贝聿铭曾7次乘坐专门为考察该项目而修建的特制简易缆车上山实地考察。在多年的沟通和考察后,最终和投资方达成共识并于1996年8月开始建设。建筑整体为三层(地下两层地上一层),面积1002平方米;实用面积9241平方米,本项目位于森林法保安林区域,砂防法指定区域,自然公园法县立公园第三种特别地域(保护区)。


        规划:
        美术馆建筑物的80%埋藏于地下,这是由于要保护自然环境及与周围的景色融为一体。这个独特设计清楚地表现设计者贝聿铭的概念,创造一个地上的天堂。当他第一次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他很感动称其为“桃源乡”。远离尘嚣的MIHO美术馆在绿油油的信乐山岳中若隐若现。


        结构:
        担当该馆结构设计的是和贝聿铭先生合作多年的Leslie E. Robertson Associates担当。“与自然同化”是该项目的设计特点。该项目在结构设计上有几大亮点:首先是通过跨越两个山脊的隧道及吊桥,这座吊桥是专门为美术馆单独研制的,可称举世无双。从与其相连接的隧道出来缓缓前行便会看到美术馆的主入口。整个结构采用非对称多悬斜索结构,由一条定制的曲线型钢作为主要支撑结构,形成一道完美的弧线,暗示着前面美术馆的瑰丽与深邃。其次,在正立面主入口处门庭的钢结构是整个建筑结构技术的集中体现,采用了专门针对该项目研制的“九梁节点”,从这点上看,该项目也可以说是一个高技建筑。


        入口及场地:
        穿过隧道,通过吊桥,便可接近美术馆,伫立在美术馆前广场,便能在长满松树的山坡中瞥见玻璃的屋顶,它恰似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地上天堂。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广场前那棵大树是经过贝聿铭先生亲自挑选的,在反复推敲后得到的效果是:当夕阳西下的时候,透过圆形玻璃正门可以看到一幅美丽的画——横向伸出的树枝恰好遮挡着云彩和半轮红日的梦境般的自然之美。
        主入口广场采用简洁的圆形铺装,选用由当地石材制作的小块地砖,体现了日本建筑的整洁并与国旗图案暗合(可作为直升机停机坪)。入口前采用台阶缓缓将地上一层的室内地坪抬高,建筑整体和山体相协调。蓝色的采光屋顶天窗采用了突出和凹陷两种手法,在绿色的山林间欲藏又现。


         室内空间:
         一进入馆内,观者便可领会到因美术馆室内环境而产生的戏剧性变化。阳光从屋顶装有现代设计百叶窗板的天窗中进入宽敞的接待处,照亮了蜂蜜色的石灰石墙,带来一种温暖的光芒。空间感及开放感被四周山脉的景色影响下变得更广。
         室内空间整体采用多双十字型布局,简单而高效。通过面积很小的窗户和略带高差的屋顶结构表现出美术馆即现代又朴素的风格。


         细节:
        从建筑物前隧道里的壁灯、主入口台阶两侧的方灯以及在入口门庭上的廊道的壁灯都可以看出贝聿铭作为一个中国设计师的中国情结,从这些灯饰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设计要素。这些灯同时也体现出他一贯的风格,简洁而中性化,兼收并蓄。
        主入口的大门采用了中国园林的元素,整体为圆形,和隧道的入口相呼应,在整体为三角形细部构图的建筑物中显得格外纯净而圆润。主入口门庭前的出屋檐部分的支撑结构,采用了日本传统木构架的原型。其与室内金属屋架的完美过度和结合是体现了设计师纯熟的手法。
        美术馆每一个部份均蕴藏着设计师打破传统的创新风格。由外型崭新的铝质框架及玻璃天幕,再配上 Magny Dori 石灰石及染色混凝土等暖色物料;以至度身定造的展览及存放装置,都充分表现出设计者匠心独运的心思。


        采光:
        该馆采用了不反光的玻璃材料作为窗户主体,但运用的灯光仪器及展览范围内的天然光令它不能完全隐藏玻璃窗的方框。然后在窗框上涂上深灰色或桃色的天窗,作用是令天然光更加扩散。因此,艺术品得以清晰地表现出来而不会反射耀眼的光线。


        施工:
        为了不破坏整个保护区的整体外观,当地县政府要求美术馆不得将建筑主体过多的暴露于地表以上,所以美术馆不得不采用先开挖基坑后修建建筑,然后回填土体的方法。这无疑给施工带来极大的不便,但是多方努力下最终完成。最终效果是整体三分之一层高的在地表之上,达到了当地政府的要求。
        针对这座美术馆的争论其实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可能是因为它并没有像卢浮宫新馆那样矗立在一个民族文化的标志性场所。可是这座美术馆的修建对当地的破坏是无疑的,建设前后也曾有许多当地人士提出过反对意见。虽然整个项目在设计和建设全程都有多家园林设计和工程企业参与,并最终将原有的300多种植物一一还原,但是仍旧有部分植物无法复活而最终死掉。设计者一心想让这座庞然大物被山体、树木和泥土掩藏,但是其存在的无形影响是无法去除的。
        无疑,该项目是大师贝聿铭在日本的一次完美实践,更是一次著名企业在建筑上的挥霍(主结构最后一个节点由投资人乘电梯亲手安放,重达数公斤的纯金浇铸)。但从别的角度来说,这或许也是一次对自然的破坏和践踏。

百度百科: 贝聿铭傲世之作--------美秀美术馆

b6045da9f1b5b8ea1e17a28f.jpg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美秀美术馆 (Miho Museum) 是位于日本滋贺县甲贺市的私立美术馆。创办人为小山美秀子,美术馆由贝聿铭设计。
  馆藏包括日本、中国、南亚、中亚、西亚、埃及、希腊、罗马等古文明的艺术品。
  美秀美术馆是一个由日本与美国联合建筑的工程。由美国建筑师贝聿铭联同日本纪萌馆设计室,1997年11月竣工。美术馆每一部分均体现了建筑家打破传统的创新风格,由外型崭新的铝质框架及玻璃天幕,再配上Magny Dori石灰石,及专门开发的染色混凝土等暖色物料;还有展览形式及存放装置,都充分表现出设计者匠心独运的智慧。
  现代建筑有着多元的倾向,其中一个分支是朝着一个可游、可观、可居、可以使精神高扬的场所移行。其实,所谓建筑的真实一定是向你展现易于记忆的空间,或是从未有过的体验。
  美秀美术馆别具一格之处在于,除了它远离都市之外,最特别的是建 筑80%分都埋藏在地下,但它并不是一座真正的地下建筑,而是由于地上是自然保护区,在日本的自然保护法上有很多限制而采取为要保护自然环境及与周围景色融为一体的建造方式。这一设计清楚体现设计者贝聿铭的概念:创造一个地上的天堂。他第一次到这个地方时,就很感动地表白:“这就是桃花源。” 采取为要保护自然环境及与周围景色融为一体的建造方式。这一设计清楚体现设计者贝聿铭的概念:创造一个地上的天堂。他第一次到这个地方时,就很感动地表白:“这就是桃花源。”
  它建在一座山头上,如果从远处眺望的话,露在地面部分屋顶与群峰的曲线相接,好像群山律动中的一波。它隐蔽在万绿丛中,和自然之间保持应有的和谐。
  贝聿铭向我们展现的是这样一个理想的画面:一座山,一个谷,还有躲在云雾中的建筑,许多中国古代的文学和绘画作品,都围绕着一个主题:走过一个长长的、弯弯的小路,到达一个山间的草堂,它隐在幽静中,只有瀑布声与之相伴……那便是远离人间的仙境.
  到达此地山高路险,这正是那些寻道者的旅途。在美术馆建设中,还专门建造了隧道和直通馆址的公路。沿坡路行不到百米,44根银线放射状地向天空展开,经过一个大半的椭圆形架再紧必。原来这些钢丝是在山谷之间吊起一座非对称地长120米的吊桥。桥的另一端便是美术馆的正门.
  现在我们看到完成的这个超过我们想象的建筑,可以说是被约束下的杰作,在制约中,我们看到了贝聿铭的天才手笔。从外观上只能看到许多三角、棱形等玻璃的屋顶、其实那都是天窗,一但进入内部,明亮舒展的空间超过人们的预想。
  整个建筑由地上一层和地下两层构成,入口在一层,进正门之后仰首看去,天窗错综复杂的多面多角度的组合,成为你对这个美术馆的重要记忆。用淡黄色木制材料做成遮光格子,而室内的壁面与地面的材料特别采用了法国产的淡土黄色的石灰岩,这与贝聿铭为设计卢浮宫美术馆前庭使用的材料一样。应该说,这方面也满足了小山美秀子本人追求一流水平的希望。
  美秀美术馆由巨大的北馆和南馆构成,南馆专门展示世界古代美术品,例如埃及、西亚、希腊、罗马、南亚和中国,北馆主要以日本美术为中心,有时也举办企划与特别展览。
  贝聿铭反复运用几何形的手法众所周知,他追求精致、洗炼的造型达到极致。而这次,由于美术馆在构造上的特殊要求,为了能展示一些特定的美术品,必须在内部设计一些专门的空间。
  比如,为在南亚美术画廊展示的,公元2世纪后叶巴基斯坦的犍陀罗雕刻的顶部,专门设计7天窗。从上面撒下的光线,极具神秘感。
  不只是建筑本身,其它如对美术品的安放、收藏环境等,贝聿铭都下了相当的功夫,最突出的事例是展示和收藏问的空调系统设计。
  在展示间没有直接的空调,而是在它的周围加以设置,目的是保护珍贵的美术品。这一新的设想是,让具有理想温度的空气渗透到展示空间中来,而内部的空气不对流,把对美术品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
  收藏品仓库中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而展示室的照明,取消了对展品有害的发热光源,用最近几年开发出来的光纤维材料作照明。
  借景与造园
  所谓借景是通过人工的手段,截取或剪裁自然中的一部分,享其纳入,这是中国传统造园中常用的手法,而日本也有着同样的传统。 请看贝聿铭是这样加以运用的美术馆和神慈秀明会建筑有一公里之遥,为了体现与这组建筑的联系、进入正庭之后,立即可以眺望窗外的风景——群山和那仅露出屋顶的神慈秀明会神殿和钟塔。
  在北馆有一个中庭,庭中有院,这是委托日本造园师设计的。越过庭院周围的建筑,可见院外的山岗和蓝天白云,这美丽的关系让我想起在京都修学院离宫所见。现在看得太局部,贝聿铭对美术馆设施整体的构想,确实是在杜景观之大景。
  人们常常埋怨建筑受到各种限制、而无法实现初衷。但常常又由于有了限制,忧秀的创造才得以体现,美秀美术馆就是一件绝好的范例。
  1997年1月21日贝聿铭在纽约曾接受过一次记者的采访,他认为:“构造的形态当然被地形所左右,根据当地的规定,总面积为一万七千平方米的部分,大约只允许两千平方米左右的建筑部分露出地面,所以美术馆80%的部分必须在地下才行。”
有机会一定去看看………………
还蛮现代日本风的
如果无法改变环境,就努力让自己过的更好更快乐,海纳百川
其实我的梦想就是走遍世界,嘿嘿不过就只能是梦想
一开始不知道是日本的,不过看建筑风格很像。
恩很藝術阿
难道是因为是美术馆,设计也是那么艺术啊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