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转贴] 2.5万亿!中国大印钞时代又回来了?

该来的终究会来。2月16日,中国央行发布数据显示,2016年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42万亿(1人民币折合约0.1533美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多1.61万亿和1.37万亿。其中,当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2.54万亿,同比多增1.07万亿。

  2.54万亿!无疑是惊人的数字。这比中国启动4万亿投资计划的2009年1月,还要超出了9000亿。这一数据传出后,社会一片惊呼:如此大规模信贷投放,难道大印钞时代又回来了?

  多名分析人士认为,面对全球动荡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经济持续下行压力,稳增长是中国经济当前的主题,无论近期召开的地方两会还是新年工作会议,各地方均将稳增长放在首要位置。并且,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各类项目推进实施进一步带动融资尤其是中长期信贷的需求,此轮新增信贷也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加强的有力证明。

  中国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中国银行业普遍会在年初尽早进行信贷投放,以增加全年利息收入,特别是在经济下行、优质资产稀缺情况下。另外,由于人民币汇率贬值预期作用,部分企业通过增加人民币贷款来置换美元贷款,这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央行

  事实上,中国1月天量新增信贷并不令人意外,今年1月初召开的2016年中国央行工作会议就提出,2016年工作主要任务,包括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经济金融风险等。其中,对货币政策操作的表述是:“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所谓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就是为中央重大工程项目提供资金扶持,确保大项目顺利开展,达到稳增长目的。去年年底习近平就十三五规划建议作说明时指出,确保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必须保持必要的增长速度。从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看,2016年至2020年经济年均增长底线是6.5%以上。

  那么,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结构调整期,曾经驱动经济增长的核心:房地产和基建投资纷纷回落,多数民企尚处于谷底阶段,6.5%的增速何以实现?答案或许是:中央项目上马。

  日前,中国央行、发改委、银监会等8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两个层面的信贷差别化操作:保和压。

  保:指的是中央重点扶持的七大重点领域,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高新技术企业、重大技术装备、工业强基工程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中国制造2025、新能源汽车等消费产业。

  并且,具有竞争力、有市场、有效益的地方国企,也处于“保”的范畴内,具体措施包括,继续给予信贷支持,帮助有前景的企业渡过难关;加快推进应收账款证券化;盘活工业企业资产存量;进一步扩大并购贷款规模,合理确定贷款期限等。

  简言之,除中央重点扶持的大工程项目外,针对具有规模型、效益前景的地方国企,促使银行继续提供资金帮助其借新怀旧(防止由于资金链断裂破产倒闭),并准备接下来大规模兼并重组,为打造国家级跨国企业托拉斯做准备,这也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重点环节。

  当然,对于严重产能过剩,不具备长期发展潜力的国企(尤其僵尸企业),则成为“压”的对象。主要集中在钢铁、有色、建材、船舶、煤炭五大领域。具体措施包括,对产能过剩行业未取得合法手续的新增产能建设项目,一律不得给予授信;对长期亏损、失去清偿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僵尸企业”,或环保、安全生产不达标且整改无望的企业及落后产能,坚决压缩退出相关贷款等。

  经过梳理分析就不难发现,此次信贷投放是完全遵循中央战略意志为导向,通过差异化对待的“分类滴管”,这与启动4万亿全国式的“大水漫灌”不可同日而语。毕竟,在中央看来,目前正值经济下行周期,中国经济尚未探寻到新的增长点,如果不启动上马一系列大项目,国内经济形势将继续呈现恶化,社会就业问题将更加严峻。从这一点上,稳经济增长(促就业)排位在结构性调整之前,成为中央今年经济工作的兼顾的重点。

  不过,经济维稳同时,必须探寻新的增长点,因为,单凭中央大项目上马,充其量只能缓解燃眉之急,这并不具有可持续性。并且,在出口乏力、内需不振、地产回落重压下,对于市场资本来说,中国正逐步失去套利空间,人民币贬值预期强烈。如何稳定市场情绪,防止资本持续外流,这成为中国必须迈过的坎。大项目投资实难解决这一问题,只有寄托于重启内需。不过,截至目前,尚未看到有切实的举措出台,希望今年两会能见端倪。
~心宽灵深爱永远~
空大的洪水滔天
~心宽灵深爱永远~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