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中国人结婚都穿凤冠霞披,到如今已被红色喜衣和白色婚纱取代。那么,你知道中国人何时开始流行穿婚纱、拍婚纱照的吗?
自古以来,传统的中式婚礼服是长袍马褂和凤冠
对于婚纱照拍摄已经是每对新人必选之列,样式层出不穷,不尽相同,但是每一款都是完美到不行的地步。所以,不管你是已婚一族还是待嫁一族,都有必要来了解一下这个让我们为之惊奇和兴奋的话题,不多说了,来看看吧!
婚纱照比婚纱早流入中国(图)
自古以来,传统的中式婚礼服是长袍马褂和凤冠霞帔,传统认为红色是吉祥喜庆的颜色,所以新人们往往喜欢身着红色礼服。古时候有个传统习俗:嫁衣是女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服装,大多是由女孩自己从小就开始做,一直做到出嫁前才完成。
“正是由于这种传统思想,西式的白色婚纱刚流传入中国时,并没有让人接受,反而结婚照却在当时引起了不少轰动。”杭州金夫人婚纱摄影店专门对婚庆文化做过一定研究。西洋镜(相机刚来到中国时的一种叫法)传入中国是在清末,也正在这时开始流行起结婚照、全家福。
咸丰年间,中国第一批照相馆诞生,主要集中在和西方接触比较多的广东、上海以及香港。至光绪十年,有一本刻印的《申江名胜图说》中提到:“自西人有照相之法,而镜中取影益觉活泼如生,……凡柳巷娇娃,梨园妙选,如不倩其印成小副,贻赠所欢。”由此可见,清末的相片已经在当时的名流中有所流传,并成为一种时尚。从保留下来的老照片来看,那时所拍的照片大多是些官吏商贾的家眷集体照和结婚照片
半身婚纱照是大忌讳(图)
到了民国初期,国人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凤冠霞披让人觉得越来越土气,于是旗袍装等渐渐开始取代古老的结婚礼服。
但最大的转变还是在拍照的观念上。据记载,那时候照相只在大城市的官僚社会才有所出现,但越来越受人喜欢,每逢大事时都想拍照留念,尤其是结婚的时候拍一组结婚照是一种高档时尚,可是当时的拍照表情都非常严肃拘谨。鲁迅先生在《论照相之类》中说到:“只有半身像是大抵避忌的,因为像腰斩……所以他们所照的都是全身。”
传统的迷信观念使中国的结婚照缺乏了更加真切的近照和特别镜头,不过,这倒是区分鉴别那个年代婚纱照真伪的最直接的依据。
30年代婚纱:西式服装大行其道(组图)
在上海等大城市开始流行穿白色婚纱礼服,一般新娘穿白色婚纱礼服,手捧鲜花,头戴白色长纱,长达五六米,新郎穿黑色大礼服,白硬领衬衫,戴黑领结,手捧黑呢高帽和白色手套,另外还有男女二位傧相,也穿大礼服和白纱,陪着一对新人,举行婚礼后就在教堂内与双方家长,证婚人等拍摄合影照,这就是起初的婚纱照,这种类型的结婚照一直延续到50年代。
集体婚纱照变成两人照
当时思想最开放的就属那群刚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先生小姐了,还有一些人受西方的影响,开始信仰基督教,他们的婚礼一般会身着白色婚纱在教堂举行。到三十年代,西式服装大行其道,在几个开放的大城市迅速成为一种潮流。
“那时候的新人就开始流行穿白色婚纱礼服,新娘子穿白色婚纱礼服,手捧鲜花,头戴长达五六米的白色长纱;新郎穿黑色大礼服,白领衬衫,戴黑领结,手捧黑呢高帽和白色手套。”一位对婚庆文化颇有研究的学者如此描绘当时的场景。
不仅白色婚纱盛行,就连伴郎伴娘的排场也不小,在拍结婚照时,伴郎伴娘也需穿大礼服和白纱,陪着新人入照。到40年代前后,婚纱照由教堂合影逐步转移到照相馆,程序上也由举行婚礼后拍照改为婚礼现场拍照,人数由集体合影演变只有新郎新娘二人合影,从此开始了名副其实的婚纱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