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forwarding 
 1、股瘾
 炒股是能上瘾的,就好像烟瘾和酒瘾一样很难戒掉
 凡是这种成瘾的东西,如果过量,往往对身体不好
 股瘾实际上是对股民有害的,炒股是为了啥呀?
 挣钱呗,挣钱是为了啥呀?
 花呗,有几个股民舍得花钱呢?
 一点儿闲钱都要投到股市里
 更别说赔钱的股民了,更别说花钱了
 不停的往里投钱 就好像是个无底洞
 跑题了
 还说这个股瘾吧
 瘾这个东西能给人带了乐趣,所以人戒不掉
 但是股瘾这个东西,比酒瘾和烟瘾更可怕
 很多人成瘾以后,就不停的投钱  越赔越投 不像抽烟喝酒 档次低点花不了多钱
 往股市里投 就是几万几万的扔 眼儿都不带眨的
 好像真能都赚回来似的
 股瘾这个东西挺害人的,还伤身体
 最后就算挣了钱 都交给医院了 没福享受了
 
 所以呀,股瘾这个事情还是要重视一下比较好,最好能控制一下,毕竟有很多美好的东西等待着我们去享受
 
 
 
 2、研究
 很多新股民交易表面上是没有交易系统的,实际上也是有的:
 比如他听股评的,根据股评操作就是交易系统;
 比如他买软件,根据软件操作就是交易系统;
 大多数人,会一直这样下去,赚了是运气好、赔了是运气不好;
 不去深究为什么会赚、为什么会赔。
 这也不难理解,如果每个人都勤于思考,社会怎么能稳定呢?
 少数人,就会不断的问为什么为什么?到底是为什么?
 这部分人,慢慢就带着自己疑问扩展自己的视野:宏观经济、基本面、技术面、政策面、油泼面、胡椒面。。。不断的研究;
 这个研究的过程虽然很耗精力,但是并不痛苦的,就好比找金子的人,会嫌累吗?
 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炒股水平却不见得长进,有可能越来越差了,
 这也很正常,你想呀,如果这样的话,经济学家不都成为股神了?
 这个过程很漫长:不断的研究、不断的根据研究结果修改交易系统
 这个过程有时会耗时几年,甚至十几年。。。
 如果放在其他领域,估计早就成专家了,但是放在股市里,会成功吗?我也不知道。
 
 
 
 3、变量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就会发现影响股价波动的变量太多了:
 国际形势、宏观经济、货币政策、行业政策、企业基本面、上市公司领导脑袋咋想的、机构咋想的、散户咋想的、游资咋想的
 每一个分支都够你终身研究,而不见得能研究透
 更别说这些变量搅成一锅粥,来影响股价了
 太多的变量,会让人感觉研究遇到了天花板,无法继续深入
 这个时候在研究的道路上就出现了分支:
 一部分人会选择某个分支深入研究下去,不断地收窄领域
 价值投资、技术分析等都属于这个领域
 另一部分人把这些变量看成一个整体,研究纯粹的波动
 对冲交易、网格交易、(准)套利交易等则属于该领域
 人们不同的交易模型实际上是对各类变量的不同理解而导致的
 
 
 
 4、价值投资
 价值投资无疑是高尚的,它主要赚三份钱:
 (1)上市公司企业价值增长的钱;
 (2)价值被低估时的差价;
 (3)价值被高估时的差价。
 这三份钱赚的堂堂正正,光明磊落。
 价值投资的难点在于估值,具体也包括三个方面:
 (1)社会发展、行业政策、企业自身等变量变化引起的估值变动的准确评估;
 (2)对真假黑天鹅的识别;
 (3)对黑天鹅的应对;
 除了上述非系统性风险以外,价值投资者还面临着系统性风险
 价值投资者对投资者个人的素质要求是非常高的
 首先你要能够分析出行业未来的发展,这需要几年的时间
 其次你要能够分析出企业未来的发展,这还需要几年的时间
 所以,价值投资者往往都是重仓个股。
 这样说来,价值投资者的风险也是很大的,一旦看错,将会损失惨重
 从这个角度来看,价值投资何尝不是赌呢?
 所以有个说法:价值投资不是科学,是信仰。
 
 
 
 5、技术分析
 技术分析者往往会被价值投资者耻笑
 不过他们却是券商的最爱
 平心而论,技术分析的风险要小于价值投资
 价值投资面临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交易系统错误三重风险
 而技术分析只面临非系统风险、交易系统错误两重风险
 如果技术分析者投资的是ETF,而不是个股,则也会屏蔽掉非系统风险,只保留了交易系统错误一个风险
 从这个角度来看:技术分析的风险控制要优于价值投资
 那么,技术分析的问题在哪里呢?
 就出在“交易系统错误”这里:
 对于价值投资而言,其交易系统是基于确定性的,如果企业业绩不断增长、在企业低估时买入,高估时卖出,赚钱是确定性的。
 对于技术分析而言,其交易系统是基于经验统计的,如果出现了A信号买入,并不代表一定能赚钱,只不过从经验统计上赚钱的概率大罢了。
 另外,由于技术分析交易比较频繁,看盘时间多,所以容易受盘面的引诱产生心理的波动,心态的不稳同样会导致交易的变形。技术分析者会不断的怀疑自己的交易系统有问题,不断的会增加一些附加条件,最后搞得自己都不知道在干什么?
 如果说价值投资是信仰,那么技术分析可以说是运气了
 
 
 
 6、对冲和套利
 价值投资和技术分析各有利弊
 对冲和套利多好 赚钱稳当 但是从事者了了
 为何?对了!不赚钱
 散户来到股市 都是有雄心壮志的,怎么可以忍受一年不到20%的收益呢?
 对冲和套利是大资金的最爱
 也是未来机构投资者的生存之道
 君不见,封闭式基金、中行转债都是谁在买?
 如果哪个散户人品好,资金做大了
 就应该好好研究一下对冲和套利了
 资金量的变化一定要伴随着交易模式的转变
 不然煮熟的鸭子很可能就会飞走了
 
 
 
 7、赌,还是不赌?
 赌不赌关键要看资金量
 凡是能够赔了以后能翻身的,就可以赌一赌
 凡是赔了以后,就要永远趴着起不来的,千万不能赌
 如果你赌2W,赌错了,赔了1.5W,没关系,年终奖一发,再投1.5W,下次还能赌,这次失败的经验下次还能用上。
 如果你赌200W,赌错了,赔了150W,有关系,年终奖一发,再投1.5W,只剩51.5W,要赌到200W,难!
 
 
 
 8、大赚小赔 和 稳定小赚
 基于均线的交易系统是一种“大赚小赔”的交易系统
 比如在震荡市,其操作往往要不断的止损
 而在单边市,则起到了抓大波段而躲避大瀑布的功效
 所以,均线实际上是一种“大赚小赔”的交易模式
 而对冲和套利是一种“稳定小赚”的交易模式
 (当然,还有“大赔小赚”、“稳定亏损”的交易模式,这里就不探讨了 哈)
 很多投资者不注意这两种交易模式的区别
 实际上搞清楚这两种交易模式的区别非常重要
 在你权衡、选择和修订你的交易系统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两个交易模式的区别考虑进去
 具体是什么区别呢?
 举个例子:
 同样是三次合计获利30%的交易:
 “大赚小赔”模式:亏损10%、亏损10%,盈利50%
 “稳定小赚”模式:盈利10%、盈利10%、盈利10%
 如果是三次独立的交易,实际上收益率是没有区别的
 但是,现实投资中,我们的后一次交易都是基于前一次交易的结果而进行的,这就产生了复利的效果:
 “大赚小赔”模式:0.9*0.9*1.5=1.215
 “稳定小赚”模式:1.1*1.1*1.1=1.331
 收益率差别:0.331/0.215=54%
 后者的收益要比前者高出54%,这不是一笔小数字,投资者往往在股市投资会伴其终身,所这种差别从长期来看对最终收益的影响是巨大的。
 这就解释了两个问题:
 (1)为什么很多高手都有个股翻几倍的业绩,但是总资金量却上不去?
 (2)为什么巴菲特说“投资的秘诀是保住本金”?
 
 
 
 9、融资炒股
 有些投资者认为自己水平高,但是资金量小,没有办法快速获利翻身,所以需要融资
 实际上大可不必
 买杠杆基金就行了
 一年5%的利息,也不高
 而且赔光了不欠债
 赚钱了不露财
 也不欠人情债
 多好
 
 
 
 10、长寿
 股市中是有圣杯的,那就是长寿
 很多人不以为然,我下面就论证一下:
 炒股的直接目标是赚钱,终极目标是享受生活(如果赚来的钱没有来得及享受,算是白赚了)
 第一,看直接目标,活得越长,炒股赚钱越多
 假设A和B两个同学,都是25岁炒股,30岁交完学费开始盈利
 A同学资质聪慧,财商过人,年复合收益能达到30%,可惜天妒英才,55岁就英年早逝了
 其收益率是1.30的25次方,其收益率为705倍;
 B同学资质一般,财商平庸,年复合收益能达到15%,天随人愿,85岁寿终正寝
 其收益率是1.15的55次方,其收益率为2179倍;
 B的收益率是A的三倍,所以越长寿赚的越多
 第二,看终极目标,活得越长,享受生活的时间越长、档次越高
 我96年上网,1K的网速,每小时上网费20元(电话费按市话另计),现在多便宜,还能网上直接看电影,QQ与国外的朋友视频通话,这在当时想都不敢想,如果那时要做到这些,不知道要花多少钱。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即便你未来不富裕,也会过上比过去好得多的生活。
 有人会说,我很笨,5年时间无法交完学费,可能要交50年学费。这也没关系,
 你可以在75岁高龄的时候出本书,《我是如何亏损50年的》,绝对是畅销书,版税就够你赚的了
 因为投机像山岳一样古老,投机的经验越长越值钱,不管你的经验是盈利的还是亏损的
 很多后辈们都等着从你的宝贵失败中吸取教训呢
 
 
 
 11、真诚
 不要怀疑职业股民的真诚
 特别是成功的职业股民,他一定是一个真诚的人
 真诚带给了他成功,成功造就了他的真诚
 第一,职业股民对别人是真诚的
 职业股民的生活圈子狭小,除了老婆、孩子、父母,就剩几个老友了,对待这些最亲近的人,他没有必要不真诚。职业股民的衣食住行都来自于股市,没有领导,也没有客户,更没有同事的勾心斗角,和商业对手的明争暗斗,所以职业股民缺乏不真诚的环境。
 第二,职业股民对自己也是真诚的
 炒 股的盈亏,欢乐和悲伤只有他一个人面对,如果对自己不真诚,把亏损归为外因,盈利归为内因,不承认和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样的职业股民很快就会被市场灭掉。 投资亏损的压力,不得不让职业股民真诚地面对自己,只有不断的总结失败,剖析自我,才能逐步走上盈利之路。
 职业股民的真诚并不是性格所致,仅仅是职业病而已
 
 
 
 12、体验
 人生要经历不同的体验,才算完美
 自己无法亲身体验的东西,也要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渠道体验一下
 电影就提供了这样一种氛围
 电影是一种体验商品,通过体验别人惊险、刺激的经历或者坎坷、跌宕的情感来满足自己的体验需求
 随着肾上腺激素的加速分泌,自己的情感开始波动,时而紧张,时而欢快,时而悲伤。。。
 这些都满足了自身体验的需要
 不过,看电影是要买门票的
 小时候非常羡慕电影放映员
 那工作多爽呀,天天看电影,从早看到晚,不但不花钱,还能领工资
 天底下竟然有如此牛逼的职业
 现在想想,放映员也有很多苦闷的地方
 看电影对他来说,是一件无聊之极的事情,根本没有什么体验的乐趣而言,每天重复的动作要做很多次,而且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如果不是能领工资,谁愿意去放电影呀?
 每个交易日都在上映着同一部精彩刺激的大片,观众数以亿计
 你是那个追求刺激,满足体验需求的观众吗?如果是,就不要再为花钱买门票唠叨了,哪有看电影不掏钱的道理呢?
 你是那个每天重复着同样动作,无聊透顶的放映员吗?如果是,就不要抱怨自己孤独、寂寞难耐了,既然你是来领工资的,忍着点难道不应该吗?
 
 
 
 13、学习
 炒股是要学习的,不然长进的太慢,如果长进慢的话,钱就会没得很快
 所以,学习还是很重要的。
 学习一般分四种,实际上投资者在学习的时候,这四种方式很可能是综合应用的,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
 第一、看书
 投 资的名著很多,国内的、国外的都有很多,我的经验是捡能看懂的看,看不懂的就不要看了,层次不到,看也是浪费时间。初学者该看些什么呢?比如《如何从1万 赚到100万》《炒股赚大钱的秘密》《1年赚10倍》就非常好,这类书通俗易懂,可以学到不少炒股的基本知识,而且看着不累。更重要的是,这些书树立了你 炒股赚大钱的信心,有了信心就成功一半了。
 第二、看电视节目
 电视节目有股评和证券分析两类,股评是专门推荐 大牛股的,玩的就是短平快;证券分析主要是对当前的经济、行业、市场等进行分析,比较枯燥一些。初学者建议先看股评,因为看证券分析估计你也没兴趣,炒股 是来赚钱的,又不是研究经济的,分析那么复杂其实也没必要。股评光看不行,最好跟着操作,赚钱不行,最好赔钱。因为初学者才开始入市比较胆小,资金量都不 大。如果赔钱就是好事情,以后就会长记性了。一开始赚钱反而不好了,过来人都知道的。
 第三、跟大师
 跟大师实 际上是最省时间的,或者是性价比最高的。关键是找大师很难,初学者对大师没有识别能力,容易上当受骗。对于已经具备了识别大师能力的投资者,也没有跟大师 的必要性了。所以,初学者跟大师要慎重,因为大师一般是不会轻易带徒弟的,轻易能跟到的大师还是要多个心眼的。
 第四、自我总结
 个 人感觉这个是速度最慢的,但是效果最好的。段永平的ID是lowisfast,就是这个意思。每天把自己关于投资的所学所想都记录下来,等写到100万字 的时候,水平自然就高了。现在用电脑打字,比用手写轻松多了。如果坚持不下来,就幻想着写一个字就赚一块钱,等写到100W字的时候,就是百万富翁了。
 
 
 
 14、大师
 股市里产生大师并不稀奇,因为各行各业都有大师
 大师的存在主要是基于人类的依赖心理
 人是群体性动物,在群体中才能满足安全的需求
 群体中的首领,就是大师
 大师与我们同在,和我们一样也吃五谷杂粮,当然就会有跑肚拉稀的时候
 但是不能因为这样,就高兴的跳起来喊道:快来看,大师露出真面目了!
 这样喊是不道德的,大师之所以能成为大师
 毕竟有其过人之处,否则怎么能被大家推举为大师呢?
 大师不是神仙,如果是神仙,你能看到吗?你能从他那里学到东西吗?
 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大师为我们提供他的精神食粮,但是没有丝毫索取,
 难道不值得我们感恩吗?
 有些人,没有大师的水平,但是要冒充大师
 这是好事情,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同样,不想当大师的股民就不是一个上进的好股民
 冒充大师的人,为了不露馅,为了能自圆其说
 就要不断的学习,这无疑促进了他向真正大师的转变
 大师都是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的,不论真大师,还是假大师都是如此
 多一些大师难道不好吗?对于这些乐于奉献的人,应该鼓励多一些才对
 如果大师某天误导了你,你也要感谢大师,因为大师让你明白了自己的脑袋不光是用来吃饭的
 仅凭这一点,就应该对大师感激不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