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其他] 《南京照相馆》的虚与实

本帖最后由 彭丽芳 于 2025-8-11 14:17 编辑

中国一部配合二次世界大战暨第二次中日战争结束80周年电影(《南京照相馆》在大陆票房收入过10亿人民币。商业价值可观,社会效益明显。据说(照例我不会看中国电影,道听途说,不准勿喷),其中一个情节是国人冒险把照片底片偷运出来,日本军人劣性昭然,天下哗然。

史实呢,到底是谁偷出了日本人的照片底片?
鲜花鸡蛋赠送记录

本帖最后由 彭丽芳 于 2025-8-11 14:23 编辑

电影里,吉祥照相馆老板金承宗和徒弟阿昌,冒着生命危险,把日军摄影师伊藤秀夫拍下的日军屠杀中国军民、奸淫妇女等罪行的部分底片,缝在衣角送了出去,经西方报纸刊发,外界才得悉日军在南京犯下的罪恶,纷纷抗议日军暴行,声援中国。 

真实的历史里,冒死送出日军暴行影像罪证的,是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干事乔治•费奇。

相关影像是由美国圣公会南京道胜堂传教士约翰·马吉拍摄的。

马吉也是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成员,同时也是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分会主席。他有一部16毫米摄影机,在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冒死偷偷拍下了大量日军暴行现场画面,总共有4盘胶片,总时长105分钟。
君王与顺民同醺共醉于荒诞无稽的暴政酒肆。独裁与虐政得助于民众起哄堆砌的行为艺术,非独夫一人之力作也。
本帖最后由 彭丽芳 于 2025-8-11 14:35 编辑

IMG_9901.jpeg
约翰·马吉


为了让西方国家知悉日军在南京犯下的罪行,马吉托付乔治·费奇,把这些胶片送出日军控制下的南京。1938年2月,费奇向驻守南京的日军指挥部提出,要到上海去采办一批药品,获得了通行证,他把胶片偷偷缝在自己的驼毛大衣夹层,乘坐日本军列去了上海。

他把胶片交给英国记者田伯烈,后者送到柯达公司进行冲印拷贝,原始胶片分别通过外交邮袋与商船两种方式,送到英国和美国 。

1938年3月,美国《生活》杂志刊登了部分照片,立即引发国际震动,也让日本当局甚是惊慌,外务省辩称,“那些照片是伪造的”。日本政府一时灰头土如,以至于后来在武汉等地都不敢再搞大屠杀,这是历史事实。费奇还在美国各地巡回演讲,并放映马吉拍摄的影片,不断地向美国人揭露日军在南京的罪行。
君王与顺民同醺共醉于荒诞无稽的暴政酒肆。独裁与虐政得助于民众起哄堆砌的行为艺术,非独夫一人之力作也。
本帖最后由 彭丽芳 于 2025-8-11 14:36 编辑

IMG_9902.jpeg
乔治·菲奇

后来在东京审判中,费奇送出的马吉影像,被军事法庭列为第324号证据,有力地指证了当年日军最高指挥官松井石根纵容部下屠杀的罪行。马吉拍摄的纪录影片,是迄今发现的记录南京大屠杀情景的唯一动态影像,后来,与《拉贝日记》一起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君王与顺民同醺共醉于荒诞无稽的暴政酒肆。独裁与虐政得助于民众起哄堆砌的行为艺术,非独夫一人之力作也。
本帖最后由 彭丽芳 于 2025-8-11 14:36 编辑

中国人有没有保存过那些日寇屠杀中国人的照片?答案是肯定的。

电影里面阿昌原型叫罗瑾,时年15岁,1938年初,他到南京估衣廊附近的华东照相馆当学徒,一次,他给一名日军军官冲洗胶卷,发现有许多日军屠杀军民、奸淫妇女等暴行的照片,大受震惊,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加印了30多张,后来挑选了16张,贴在一个小本子上,做成一册,把其他的烧毁了。
IMG_9904.jpeg
罗瑾自制的小相册


1940年,罗瑾从照相馆辞职,到伪当局办的交通电讯集训队学习,地点在毗卢寺内,他把相册藏到集训队宿舍的床板下。1941年初的一天,伪当局宪兵突然到寺内进行大清查,罗瑾匆忙把相册藏到寺内的厕所墙洞里,外面糊上泥巴。
君王与顺民同醺共醉于荒诞无稽的暴政酒肆。独裁与虐政得助于民众起哄堆砌的行为艺术,非独夫一人之力作也。
本帖最后由 彭丽芳 于 2025-8-11 14:29 编辑

几天后,罗瑾在集训队的同学吴旋上厕所时,偶然发现了墙洞里的相册,看到那些骇人的照片,他既高兴又害怕,就秘密藏在寺里一座佛像的底座下。罗瑾以为相册是被发现了,自己会被抓走问罪,他吓得立即逃离了南京。后来,吴旋一直秘密珍藏着相册。

1946年,南京政府张贴布告,向市民征集日军罪证。吴旋就把那本相册交了上去。在对侵华日军战犯进行审判时,那本相册成了给南京大屠杀案主犯、原日军第六师团长谷寿夫定罪的“京字第一号铁证”。

也就是说,在日本投降之前,华东照相馆的学徒罗瑾并没有把日军的罪证送出去,更谈不上刊登在西方报纸上,引发国际关注了。真正第一时间冒死把日军在南京暴行的影像胶卷送出南京,并且在国外媒体公开披露的,是美国人费奇等西方人士,而非华东照相馆中国学徒罗瑾等人。

庇护南京百姓和撤退国军的也是外国传教士,外国医生,外国记者.…这部电影只字不提。
君王与顺民同醺共醉于荒诞无稽的暴政酒肆。独裁与虐政得助于民众起哄堆砌的行为艺术,非独夫一人之力作也。
本帖最后由 彭丽芳 于 2025-8-11 14:34 编辑

也许,《南京照相馆》的编导是希望由国人来完成此一壮举,心情可以理解,但编导在不可能不知道马吉、费奇等西方人士当年的壮举情况下,依然罔顾史实,改成电影主角国人阿昌来完成,可谓有移花接木、偷梁换柱、抢夺他人功勋之嫌。非常不地道。

八十年来,我们知道南京大屠杀已经是1980年代末,有几个中国人知道《拉贝日记》?本来,拍十部电影来褒扬当年在南京的“国际义人”对南京人民所做的一切都嫌不够。无论中国人或政府都还没有来得及隔空对他们说一声“谢谢”啊!

而这部《南京照相馆》的编导为了打造这部“爱国主义”题材的商业片,电影的主题相片和照相事迹都是虚构的,用移花接木、偷梁换柱的情节安排彻底抹杀了约翰·马吉、乔治•费奇等“国际义人”的英勇事迹,可谓置中国人于忘恩负义之境地。我们民族知恩图报的优良传统呢?我们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呢?


(图文均来自于网络,稍有改动。向原作者致敬!向不喷转发者之一本楼的理智读者致敬
君王与顺民同醺共醉于荒诞无稽的暴政酒肆。独裁与虐政得助于民众起哄堆砌的行为艺术,非独夫一人之力作也。
IMG_9903.jpeg
李秀英这个名字和南京日军暴行联系很深,中国媒体频频提及,


上图为约翰·马吉在鼓楼医院拍摄下的被日军刺了37刀的李秀英
君王与顺民同醺共醉于荒诞无稽的暴政酒肆。独裁与虐政得助于民众起哄堆砌的行为艺术,非独夫一人之力作也。
本帖最后由 彭丽芳 于 2025-8-11 15:20 编辑

国民政府国防部军事犯罪法庭判处时任日本陆军第六师团长谷寿夫(Tani Hisao)死刑事由

屠杀俘虏及非战斗人员并强奸搜刮破坏财产


IMG_9905.jpeg
君王与顺民同醺共醉于荒诞无稽的暴政酒肆。独裁与虐政得助于民众起哄堆砌的行为艺术,非独夫一人之力作也。
本帖最后由 mimilu 于 2025-8-12 01:28 编辑

其实和你这种歪屁股的汉奸理论本身就纯属多余,心黑了手脏了的人说啥都没用。回你纯是因为闲的。
首先南京照相馆是一部电影,电影就是讲故事的,指责一部电影虚构,那么所有的电影都别拍了。
一部讲述中国人苦难的电影,一部以中国普通百姓视角,描写他们眼中沦陷后的南京,就因为剧里没有出现洋大人救世主,没有中国人跪谢洋大人的场面,你这喷的角度还真是有那时的二鬼子、汉奸风范。
有时候真的觉得中文被你们这些人使用真的很亵渎祖宗。
想看真实的,跟南京相关的记录片有,而且有很多,只要上网搜,电影也有,很多,以前可能是时代的局限,虽然有些片子拍的不尽人意,各种拧巴,当然有些有你们这些人喜欢的伟大的洋大人、善良的日本人,被拯救的中国人。展现出所谓的人性。但是在南京相像馆之后,相信更多的导演知会知道如何讲好中国自己的故事,也会有更多更好的影片来纪念那段历史。
你说你不看中国电影,然后就信口开喷,你真有道理。你说电影里没有帮助过中国的外国友人的身影,告诉你电影里有一个场景,是日军闯入金陵女子大学搜捕中国守军,一名外国女医生挺身而出拼命阻止,却被士兵一记耳光扇倒在地。这位女医生的原型,就是明妮·魏特琳(Minnie Vautrin)——当时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教授。明妮教授后来返回美国以后,因为在南京受到的精神创伤,重度抑郁最后是自杀的。
影片中,还有这样一个场景:一群日军以搜捕中国守军为由,强行闯入一家医院,不顾外籍人士的阻拦,大肆枪击伤患,掳掠医护。那间医院,就是今天的鼓楼医院,而那些外国人之一,就是约翰·拉贝。
有几个中国人知道《拉贝日记》?呵呵,你调查过吗?随口捏造,信口雌黄,这是学BBC吧。请走到中国的街头随便去采访一位中国人,问问他们知不知道拉贝是谁。
所有当时在南京对国人伸出过手的国际友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有一面墙清清楚楚的记录着他们的事迹,所有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记录片里也都会提及他们的善举,中国人民永远铭记他们的恩情。
本帖最后由 mimilu 于 2025-8-12 01:09 编辑

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在这片人间地狱中,一位德国商人挺身而出,与十几位国际友人共同建立了“南京安全区”,保护了超过25万中国平民免遭日军屠戮。他就是约翰·拉贝(John Rabe),被南京人民尊称为“活菩萨”。
1938年,拉贝被西门子公司召回德国。临行前,南京市民含泪送别,赠予他一块绣有“济难扶危,恩重如山”的锦旗。然而,回到德国后,等待他的却是因揭露日军暴行被纳粹迫害的苦难。
1945年德国战败后,拉贝因曾短暂加入纳粹党(仅为工作需要)被苏联和英国先后逮捕审问。尽管他解释自己只是商人,从未参与纳粹暴行,但仍被关押数月,饱受折磨。  获释后,拉贝失去了工作,全家陷入赤贫。
1948年,66岁的他只能靠打零工维生,甚至一度靠野菜充饥。他的妻子多拉因长期营养不良病倒,全家濒临绝境。  
1948年,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们得知拉贝的困境后,自发发起募捐。短短几天内,南京市民筹集了2000美元(相当于今天的2万多美元),并通过国民政府秘密汇给拉贝。  当时的中国仍处于内战,经济凋敝,普通百姓生活艰难,但人们仍慷慨解囊。
拉贝深知,这笔钱不仅仅是一笔金钱上的援助,更是南京市民对他曾经付出的一种认可和感激。他感到无比的温暖和欣慰,因为他知道,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一位幸存者说:“没有拉贝先生,我们早死了,现在他需要帮助,我们绝不能忘记他!”  
国民政府还承诺每月给拉贝一家提供食物包裹,确保他们不再挨饿。尽管后来因国共内战,援助中断,但这份情谊让拉贝深受感动。他在回信中写道:“南京人民的善良让我热泪盈眶。”  
1950年,拉贝因中风去世,享年68岁。他的墓碑上刻着:“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一个拯救了无数生命的人。”  
1985年原葬于柏林威廉皇帝纪念教堂墓地,墓地租期到期后,因无人续约面临拆除窘境。
1997年,其墓碑被后人捐赠给南京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经南京市政府出资续租,拉贝墓地得以重修,2013年,拉贝纪念墓园在柏林西郊建成落成。
1997年,《拉贝日记》公开出版,南京市政府决定:永远铭记这位恩人!
1997年,拉贝墓地从柏林迁至南京,供后人瞻仰。  
2005年,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设立拉贝雕像,纪念他的义举。  
2013年,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受邀访华,受到中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时,托马斯·拉贝因急需药品向中国求助。中国政府立即协调,将药品空运至德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说:“80年前,拉贝救了中国人;今天,中国不会忘记他的后人!”  

眼嗐心盲屁股歪的才会说出中国没几个知道拉贝的。
本帖最后由 彭丽芳 于 2025-8-12 01:19 编辑

楼上为什么不直接气死了呢。你没看7楼的红字前面的一段吗?
君王与顺民同醺共醉于荒诞无稽的暴政酒肆。独裁与虐政得助于民众起哄堆砌的行为艺术,非独夫一人之力作也。
你敢发出来,我就能评论,怎么,你以为写个红字就是免罪金牌啊
既然是一部电影,你的反应就像一个被在南京砍了头的冤魂
君王与顺民同醺共醉于荒诞无稽的暴政酒肆。独裁与虐政得助于民众起哄堆砌的行为艺术,非独夫一人之力作也。
你觉得是在评论网文还是在谩骂我?
君王与顺民同醺共醉于荒诞无稽的暴政酒肆。独裁与虐政得助于民众起哄堆砌的行为艺术,非独夫一人之力作也。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