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中国史前人口

三)汉印欧文明只能产生于中国
  七千年前的汉印欧文明就是古中国文明,这在前面已经通过“民”和“man”的对应关系推导出来了,现在我们再从文明发生的角度作进一步的论证。

  一个文明得以产生的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其实既不是城市和文字,也不是金属器和礼仪性建筑,而是能够保障人口稳步增长的农业。只有人口增长,才会有更多的人从事农业,产出更多的粮食,促进更多的人口增长,于是才有一部分人完全脱离农业生产,专门从事文化技术的发明、积累和创造,然后才会有宗教信仰的完备、金属器的使用以及文字和城市的出现,从而最终跨入文明社会,如果没有人口增长,那么后面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但是这种能保障人口增长的农业,对环境、气候、土壤、农作物诸多因素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在七千年前的地球上,只有一处能够很好地满足这些条件,那就是中国。所以自一万多年前农业出现以后,中国的人口能够迅速增长。
===================================
美籍华人学者段纪宪根据有关史料推测,中国夏禹时代(约公元前2000年)人口应为一千万人上下,而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口约为一百万人上下[4]。

又有研究表明,农业可以把狩猎采集经济的人口密度增加50倍[5],这意味着在农业出现之前,中国境内只有两万人左右,这前后的巨大变化足以彰显农业对人口增长的决定性作用。
  
======================================

       七、八千年前的一百万人口虽分布于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但并非彼此隔绝,而是有着密切的文化技术的交流与碰撞,因为那时已经有了城市和商业,中国的陶轮传到西亚需要两千年,但在长江黄河流域的普及可能两百年都不到,也就是说七千年前的中国是可以视为一个百万人口的文化共同体的,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能在这里诞生,正是势有必至,理所固然。
  如果说,汉印欧文明不是产生于中国,那么它能产生于哪里呢?西亚北非和欧洲的农业种植也有悠久的 历史 ,但这些地区的自然条件有诸多不利。中国的气候特点是雨热同期,欧洲则不然,雨多的时候气温低,气温高时又没有雨,西亚北非则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所以天然农业的产量都很低,不能保障人口增长和专业分工,因此也就无法产生文明。
         在西亚北非的大河流域出现的灌溉农业,一方面可以不受降雨量的限制,另一方面冲积平原上的土壤比较肥沃,因此产量远远高于天然农业,文明社会由此才得已产生,但这已是公元前4000年以后的事了。苏美尔的人口在公元前3000年达到了10万人[6],这样的人口规模和密度放到中国完全是无足轻重,但在中国之外却是空前的成就,由此也可以想见,7000年前的文明社会,除了中国,世界上哪里都产生不了。

  此外我们还可以这样想,如果一个地方在7000年前就产生了文明社会,那么创造它的民族是不可能全部迁移到别处的,游牧的印欧语族可以离开,他们本来就是流动不定的,但农耕定居的汉语族为什么也要离开呢?一个文明社会至少得有十万人的规模,请问这么多的人口能全体迁徙到哪里去?七千年前的文明社会肯定不是建立在灌溉农业之上,它的区域肯定非常广大,至少不会象苏美尔、古埃及那样仅局限于大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那么这样广大的区域,无论遭遇天灾还是人祸都有足够的回旋空间,又何必全体向外迁移呢?这是怎么也说不通的,所以这个文明只能产生在汉语族自古迄今生息于兹的中国。
  还有,如果一个地方在7千年前就有了文明社会,那么那里应该存在8、9千年以上的文化遗址才对,因为文明不可能忽然出现,必然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然后还应该有5、6千年和3、4千年乃至更近的文明体才对,因为文明虽会灭亡,民族虽然变易,但产生文明的环境、气候、农作物等客观因素却不会消失,所以在以后的几千年里应该还会不断有新文明出现,象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就是如此。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地方能够符合上述标准呢?西方学者指为印欧语族与汉语族起源地的伊朗高原有吗?喜马拉雅山麓有吗?叶尼塞河流域有吗?这根本不需要多么高深的专业知识,单凭一些起码的 历史 常识就能知道,那些地方都没有,只有中国才是惟一正确的答案。
  ---------------------------------------
  @玉出昆冈 2014-12-29 11:03:58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303485-2.shtml
@玉出昆冈 2014-12-29 11:03:58
  [4]见陈雪良《中华远古文明之谜》第164页。
  [5]见周流溪《印欧语言起源新说》。
  [6]见《新全球史》第36页。
  -----------------------------
  8千年前中国有100万人口?

  夏禹时代中国有1000万人口?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才达到这种水平好不好?

  看你引用的这些资料,全是民科的书。
举报 | 185楼 | 点赞 | 打赏 | 回复 | 评论(1)
chf9999999:
举报  2017-12-18 20:06:09  评论
一个连自己国家信史都不肯好好学的傻比。春秋战国末期秦国800本土八百万,赵国500万楚国1200万齐国800万燕国400万三晋1200万总人口过3000万,甚至有学者认为加上隐藏人口应该过5000万,到你嘴里只有1000万了?
我要评论
什么都不懂,还动不动阴谋论,动不动就给严肃的学者扣上“汉奸”的帽子,搞笑。


  还什么埃及的“凤凰”是中国传过去的。你搞清楚一点,埃及的所谓“凤凰”是为了方便我们理解这种神鸟,而采取的类比翻译,就像西方的“龙”一样,也是为了方便我们理解把它翻译成“龙”,这本就不是严谨的翻译,你还拿来当回事?

  瑞鸟崇拜,瑞兽崇拜是古人类社会相当常见的一种现象,除非能够找到确切的文化与语言依据,否则动不动就把两种相似的东西说成是一回事,是很蠢的做法。

  请问,埃及人管神鸟也叫“凤凰”吗?西方人管dragon 也叫做brong?(龙的上古音)。

  中国的鸟崇拜很明显有生殖崇拜的特征(古汉语,鸟与屌同音),请问埃及的神鸟也与生殖崇拜相关吗?

  埃及的神鸟有不死的特征,浴火而重生,请问,中国的凤凰也有这个文化特征吗?
举报 | 186楼 | 点赞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黄瓜侠大战木耳怪 2015-03-11 14:00:24
  奇怪,这样的好贴为什么没人顶
  -----------------------------
  因为没水平呗。

  印欧人起源中国?中国哪个地方?倒是有种观点是起源于新疆。可问题是,上古时期这个地区是中国文化的范围吗?

  史前中国仅仅指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只有这两个地区产生的文化才对后世中国文明的形成有关键性的贡献。

  请问,距今为止发现过这些地区存在白种人文化遗址的遗存吗?中国的地域上存在形成白种人体貌特征的条件吗?为什么同一个地区会进化出两个特貌特征相差明显的人种?作者考虑过这些问题吗?
举报 | 187楼 | 点赞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白人的遗址遗存呢?中国腹地的考古遗存可上至8000年前,目前有上万个遗址出土,怎么从来没发现一个考古遗址有白人的遗存啊?

  好意思拿余太山的理论说事?余太山的意思是夏就是印欧人的一支,发源自新疆后迁入中原,后被商人驱逐西迁,一路留下“大夏”之名,即吐火罗。这才是他的意思。但他的理论明显得不到考古支持。懂?

  但你看看你的理论---印欧人发源自中国。你搞清楚,印欧人的历史至少有6000年之久,西方民族4000年前就已经迁徙到了中,西欧,西方各语族形成的时间也不少于4000年,而4000年前,中国尚处于尧舜禹---夏过渡时期,几乎是同一时期,商灭夏更是3600--3500年前的事情,请问,发源自中国的西方人是如何在商人的打击下,在3500年前穿越回4000年前的西欧呢?

  时间上明显对不上嘛。

  学术上最大胆的假设也不过是印欧人西域起源说,即发源自新疆---中亚一带,这个位置更接近欧洲(中亚的哈萨克斯坦有一小部分领土是在欧洲境内),而不是中原。懂?

  你自己好好看看以下事实。中国人的基因遗传当中印欧成分很少,同样西方人的基因遗传中,东亚--中国成分也很少,很难想象假如印欧人真发源自中国腹地,那么中国先民与印欧先民就是邻居,在人口还很少的时期,二者之间的任何一次通婚都会因为后世人口几何增长,而导致基因的扩散,不可能导致今天两个大族群血统相互影响很少的局面。

  同样的地理环境下,不可能形成两个特貌特征相距甚远的种族,你看看芬兰人,他们本是黄种人,迁徙到北欧与日耳曼人比邻之后,他们的体貌特征是向白人靠近的,芬兰人甚至有着最高比例的金发人群。

  人类社会的发展遵循相同的逻辑,中国没有发生这种现象,就说明芬兰人遭遇到的事情没有在中国人身上重演。这说明中国人与印欧人之间没有密切的接触。

  中国腹地没有形成白人体貌特征的条件,因此,白种印欧人不可能发源自中国腹地。


  你也说到了语言问题,汉语与印欧语接触的时间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早,这个是语言学界的普遍观点,在过去我们认为是从汉代开始中国人才与印欧人接触的,但最少目前的语言研究可以追溯到周代之前。

  但是你想想看,印欧语中“Lax”这个与鱼相关的词汇,它的衍生逻辑为什么跟汉语中“鱼”的衍生逻辑不一致呢?因为两者的地理环境不一样啊。

  从主要的动物说起,印欧语各个语族中,狼与熊是同源的,但狮子,老虎,豹这些猫科猛兽却不同源,相去甚远,这说明原始印欧人生活中没有见过这些大型猫科猛兽。中国腹地自古可是虎豹为祸之地,古代关于虎豹之灾的记载不要太多哦。

  再细说,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人群分化造后地理环境的不同所造成的,简单地说就是,可能原始印欧人分化后,有的地方没有老虎,所以原来表示老虎的词就会丢失,比如欧洲就没老虎,所以西方语言中老虎这个词在后世就废弃了,直到罗马人从波斯,印度人那里再次获得老虎,才重新发明这个词。

  但是,新疆与印度,伊朗是有老虎的,那么按道理,吐火罗语,东伊朗语,梵语,波斯语中老虎一词应该同源吧?但问题是也不同源啊。这说明什么?说明原始印欧人分化之前确实没见过老虎,因此他们的发源地不可能在东亚腹地。


  如果说新疆印欧人在早期进入过中原,并给中原地区带来了若干其他地区人群的智慧成果,比如,技术与宗教等等,这一点不奇怪。毕竟早期文明的诞生都是不同地域人群相互交流劳动成果的结果,从没有哪个文明独立发明了一切文明要素,每一种文明都有本土与外来两条线索,没有理由中国会例外。

  但是通过目前的考古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印欧人从没有成部族,成建制的大规模进入中原,他们进入中原可能是个体或者小群体的行为,与经济,宗教相关,而与战争征服无关,一些印欧语词汇进入上古汉语中应该就是这种经济与宗教文化交流的结果,但这些印欧语词汇只是表层词汇,汉语的基干部分是典型的汉藏语系词汇。这种早期的交流给中原地区带来了以下确定和可能的成果,1,马,马最早可能叫做午(ngaa)午这个词应该是源自吐火罗语中的“伊吾”(ekwo),而伊吾一词正是原始印欧语中马一词的统称。2,黄牛。3,绵羊。4,小麦,5,战车,6,剑,7,正确的青铜铸造技术(可能)。8,原始阴阳文化,包括天帝崇拜,燎祭,昆仑文化。(可能)

  所谓“外来说”与“本土说”也罢都是在未经严格定义的情况下的,两派的自话自说。中华文明的本土起源特征是十分明显的,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一脉相承,没有断裂或者被取代的痕迹,文字,农业,纺织,建筑,莫不如此,而外来文化的痕迹并不那么明显,是通过最新的一些科学技术的鉴定才使得这些线索清晰起来,比如分子遗传学可以证实,马,黄牛,绵羊,小麦等与亚欧大陆其他地区的同物种之间是亲属关系,同源共祖。

  除了宗教方面的变异较大之外,在文化意识方面,中原文化也是一脉相承,比如龙山文化的陶寺文化遗址中,“华”一观念的形成就是一个例证,可以说我们的文化意识是本土性质的,而非外来的。

  在西周时期,由祖先崇拜导致的“鬼神崇拜”(将死去的人当做神灵或者恶灵)与“天帝崇拜”之间出现了冲突,周人曾一度贬低这种传统宗教体系,包括巫术与占卜。但这种冲突很快就调和了,两种不同的宗教文化在后世中国都保留了下来,除了土地神(社稷神)被贬低之外(从商代很重要的神邸,变成寺庙前只享有一个小神龛的土地公公了)。但是对于一个农耕文明而言,土地神被贬低到“土地老儿”的地步,是很奇怪的现象,这可能在暗示我们“天崇拜”是一种游牧文化的意识形态,这种观念是从游牧民族那里传播过来的。

  不管怎么说,华夏文明的本土起源特征是相当清晰的,其一些外来文化的因素也在研究中变的越来越明显,从这点上来说,华夏文明与其他文明一样都同时存在本土与外来的两条线索,外来说与孤立起源说均不能完备的解释华夏文明形成的经过。

  印欧人在华夏文明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牵线搭桥者的角色,这一点怕是很难否认了,至于他们是否直接参与了华夏文明的创建过程,在理论假说中是可能的,但在实证考古中却无法成立。

  至于说,印欧人起源于东亚腹地的说法,是不可取的,中原地区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的说法,无论在理论假说上,还是实证考古中都无法成立。

  华夏文明是所有重要的古典文明中,较晚才出现的一个文明,这是一个实证考古的结果。这没有什么丢脸的,特质文明出现的越晚则越成熟,越巩固,是一个公认的普遍现象。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地理因素,是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华夏文明独树一帜的特征,因为缺乏长期的比较,也造成了自大,封闭,保守,对外部世界充满不信任的特征。

  跟全世界其他文明一样,是地理环境塑造了华夏文明,是有限的选择与路径依赖造成了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文明景观,在这一点上华夏文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举报 | 203楼 | 点赞 | 打赏 | 回复 | 评论(7)
楼主:玉出昆冈9Lv 11 时间:2015-03-13 21:42:05


  作者:953685300 时间:2015-03-13 15:46:56

  但你看看你的理论---印欧人发源自中国。你搞清楚,印欧人的历史至少有6000年之久,西方民族4000年前就已经迁徙到了中,西欧,西方各语族形成的时间也不少于4000年,而4000年前,中国尚处于尧舜禹---夏过渡时期,几乎是同一时期,商灭夏更是3600--3500年前的事情,请问,发源自中国的西方人是如何在商人的打击下,在3500年前穿越回4000年前的西欧呢?
  ---------------------
  你也知道印欧人的历史“只有”6000年啊?那我问你,6000年前的印欧人在哪里呢?印欧人是从哪里进入欧亚草原的呢?我的观点是印欧人起源于中国,然后于7000年前离开中国,进入欧亚草原,你到底看没看我的文章啊?
  余太山说夏人是印欧人,这一点我根本不承认,再说这无论如何也得不出你那奇葩似的“穿越论”吧?印欧人难道只有一支吗?他们起源于中国,但7000年前离开中国的是一支(印度欧罗巴人),2000年前的汉朝时离开中国的又是一支(吐火罗人),这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吗?
  吐火罗人以夏人自居,但他们不是夏朝的核心民族,只能说他们曾经臣服于夏朝(史载夏禹时天下有万国),夏朝的核心是越族(Y染色体是O1,与印欧人的R无关),吐火罗人与夏朝及商朝的关系,可以参看朝鲜与明朝与清朝的关系,明亡后朝鲜仍然奉崇祯年号,也就是仍以明人自居,但这不表示明朝就是朝鲜人建立的,夏亡后吐火罗人仍以夏人自居,也不能得出夏朝是印欧人建立的结论。
作者:953685300 时间:2015-03-13 23:34:35
  ---------------------
  @玉出昆冈 2015-03-14 08:36:42
  你到底是来讨论问题的还是来起哄的?如是前者,你难道不应该把我的原文看一遍吗?你上面列的那些问题我原文中早有分析解答了,你还拿出来当论据有意思吗?
  一、“假如吐火罗语才是原始含义,那么呢?那么就没有任何有效的地理信息了。很简单,鱼这种生物有水的地方就有,鱼这个泛称不包含有任何有价值的地理信息,因此即便你是对的,我们依然不能通过这个词得出印欧人起源的任何具体位置。”——我的论点并不......
  -----------------------------
  我觉得你的论证很有意思。

  一方面,你说“吐火罗人在中原呆过”根本不是你的论点,另一方面你在前面说“余太山的吐火罗起源自山东”你也同意。你到底闹哪样啊?

  二,既然根本无法通过吐火罗语的词汇来判断吐火罗人的起源地,那你为什么用语言学作为依据呢?

  三,芬兰人的问题,N系人群经过中国的时间是距今1万--2万年间,那时候人类的数量是很少的,社会规模往往是几十人一个群落,生产方式是狩猎与采集,没有建筑,不定居,不筑城,还没有陶器之类的便于长期保存,留下的遗址自然难以寻觅。但这不代表没有发现,山顶洞人就是2万年间的人类遗址。何来没发现呢?

  印欧语出现的时间是距今6000年前,对应的是仰韶文化早期,而在中国境内仰韶文化的遗址不要太多哦。地理环境不是种族主义者,它不会对不同种族的遗址进行筛选,只要物理符合条件,所有的遗址都会保留下来。请问,假如印欧人是从中国向外迁徙的,那么6000年前的印欧人遗址呢?在中国哪个地方被发现了?你会说早于6000年前?,可是早于这个时间段的话,印欧语根本就没出现。何来印欧人之说呢?放宽条件,上溯8000年前你看怎么样,可问题是8000年前有白人遗址么?
周及徐所提到的那些文化现象,都是印欧人早与汉藏人。马的驯服是原始印欧人完成的,中原出现家马是距今4000年左右的事情。分子遗传学表明,东亚马是中亚马的后代,全世界所有家马都是中亚马的后代,东亚蒙古高原的普氏野马与家马不同种,存在生殖隔离,不可能是东亚马的祖先。汉语中马的最早叫法应该是“午”,而这个词很明显与吐火罗语的“伊吾”有关联,而吐火罗语中的这个词汇很明显是源自原始印欧语。综上所述,一定是汉语中的“午”源自印欧语,而不可能是相反,因为东亚压根不产家马,东亚出现马的时间也远远晚于欧亚草原,更为重要的是印欧人遗址中发现了马被驯化过程的痕迹,一开始印欧人只是把马当做食物,后来才把它们驯化为家畜。

  黄牛的祖先仅生活在欧洲,东亚不是黄牛的产地。绵羊的祖先仅生活在西亚,东亚不是产地。小麦的祖先也只在西亚,其他地区没有野生的。分子遗传学表明,东亚的羊与小麦也是西亚羊与小麦的后代。

  车与轮辐车轮。1,考古研究表明,马车是在商代中晚期突然出现的,在这之前黄河长江流域及周边地区从来没发现过轮子。2,马车的发明必然是先有轮子才有车。3,商代马车一开始就是很先进,很成熟的形制,而且样式单一,轮子的形制一开始就是轮辐车轮,东亚的马车与轮子都没有从原始到先进成熟的发展过程。4,与此相反,西亚马车与轮子远早于东亚,样式丰富,经历过从实心车轮到轮辐车轮的发展过程,有从4轮到双轮的优化过程,东亚马车的样式与西亚马车的某一个类别几乎完全一致,连零件的构造都十分接近,也就是说东亚马车只是西亚马车的一个子类型而已。5,轮辐车轮是印欧人发明的,中国轮辐车轮的制作方法与印欧人的制作方法一脉相承。6,汉字中的,“车”与“轮”字的写法表明,中国先民是先认识了车,然后才认识了轮子的,车是象形表意字,而“轮”则是形声字,轮的偏旁是车,而不是相反。从汉字的造字规律来看,对车的认识都要早于对于轮的认识。而这根本不符合车辆发明的认知过程。7,综上所述,中国马车是在印欧人发明轮辐车轮之后传入中国的,根据语言学比较,上古汉语的“车”的发音 khlja 也接近印欧语。因此只可能是汉语借用了印欧语中车一词,而不可能是相反。所以,汉语上古音中车一词的发音才会与英语现代音中的Car相似,首辅音都是K,元音都是a,这不是巧合。


  知道为什么一定是印欧语影响汉语,而不是相反的原因了吗?

  既然印欧人东进中原的假设在考古上被证伪,那么这些词汇与事物必然是间接传播的结果。既然,大禹出自西羌,也就是说夏人本生活在新疆或者靠近新疆的青海或者甘肃西部的地区,而他们后来又迁徙到了中原,且在时间段上不矛盾,那么周及徐假设,夏人在受到印欧人的文化影响与挤压之后,从西部迁入中原,把一些印欧语词汇及相关的事物带到了汉语当中来,这一说法在逻辑上是可以成立的。

  还有一些文化传说的证据可以证明夏人确实受到过印欧文化的影响。

举报 | 214楼 | 点赞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