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原创] 大饼油条

最近新浪江苏官网上发布“传说中的50道锡帮菜”,引发了口水大战。食客们指出真味美仔排、怪味牛头肉、土鸡煨笋干、八宝野鸭、肉酿黄雀、火腿扣鸭舌、清蒸居浪鱼、龙凤球这些新菜并非传统锡帮菜。内行人士更指出,有些传统菜色因为原料稀贵或工艺复杂,早已消失多年了。

比如椒盐塘鱼片,只用塘鲤鱼(方言中说的“土步鱼”)身上最扎实的两块肉,而现在周庄以塘鲤鱼脸颊肉为原料的一道菜可卖到400元,这道菜浪费太多,太过昂贵了。另有一些菜的原料本地难觅。如酱油鸡用的必须是土产的散养草鸡,现在很难找到。素菜中,地产的蚕豆和茭白稀少,太湖产的四角菱也消失十几年了。还有曾经世界闻名的太湖猪肉,如今几乎找不到了。(据说太湖猪是最健康的猪,水分占到22%以上,脂肪更少,而淮安黑猪肉的水分都在15%以下)。没有正宗食材,锡帮菜自然难以做到原汁原味。
另外,有些传统菜太耗时费力。龙凤腿不是鸡腿,要用猪肚里的油加虾肉、鸡丝等烹制,包好后再配鸡骨做成鸡腿的模样,对厨艺要求很高。蝴蝶烩鳝的传统做法则是把猪身上的蝴蝶骨风干后和黄鳝一起烹制,但现在的顾客可能觉得风干食物不健康、不卫生,饭店里为追求效率也不愿花那么长时间去风干骨头,所以如今这道菜用的都是新鲜的蝴蝶骨。
有意思的是,针对外界说锡帮菜过油、过甜的非议,专家反驳道,无锡菜的特点就是“咸出头、甜收口”,无锡菜的甜是“鲜甜”,咸中带甜,甜中带鲜, 相比苏州菜的甜还要低一两度。特别是水产之类的菜肴,更需要浓油赤酱,一方面去腥,另一方面让菜颜色好看且口感柔韧。其实食材本身的油都已“走”掉,比起西式糕点,油脂已低了很多。

对“正宗锡帮菜”引发的争议,我并无太大感觉。余生也晚,小时既未领略过这些传说中地道的无锡菜,长大了自然也木知木觉,没有今不如昔,故乡何处的感慨。不过,我由此想到了“大饼油条”,也就是北方人说的“烧饼果子”。这在本地是大众早饭,过去是上班、上学者用来代替家里的“萝卜干咸菜加泡饭”、可以边走边吃的方便吃食。以前“油条”也叫“油炸鬼”,周作人曾特意为此写了两篇散文,考证来源,并反驳“民众为表达对秦桧的怨恨而发明此物”的说法,还得出“若有所怨恨乃以面肖形炸而食之”,则民族性“怯弱阴狠,不自知耻”的结论。

唐鲁孙提起故都北京的早点,对“烧饼果子粳米粥”念念不忘。梁实秋提到有海外学人,每到台北必定制一二百副烧饼油条,带回美国放入冰箱,每天早晨用烤箱或电锅烤后食用,以慰乡思,聊胜于无。父母来美国探亲,在旧金山中餐馆“饮茶”,对虾饺、烧卖之类的广式点心观感平平,倒是对吃到的半根油条赞不绝口,一再提起。

周作人称,小时吃过的东西不必可口也让人回味无穷,且总被我们奉为地道的故乡食物。父亲心目中的正宗油条,当然不是无锡街头永和豆浆出售的、长而粗的壮硕版本。 叶圣陶有言,“我们的所爱在哪里,故乡就在哪里”。林语堂更说,爱国主义就是爱吃从小吃惯的食物。我觉得,比起那些昂贵、稀罕的所谓“传统锡帮菜”,大饼油条承载的乡土情意要朴素真挚、源远流长得多。
中国的小吃不要太多哦。
我很爱吃油条,可惜现在怕吃下去的都是明矾,都不敢吃了
mouth watering
最好有图片,油炸的食物少吃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