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古人的姓名

上古有姓有氏。姓是族号,氏是姓的分支。不少古姓如姜、姬、姚、嬴等都有女旁,似乎暗示先民曾经历过母系社会。因为子孙繁衍,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布各地,每一枝各有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一般平民没有姓氏。贵族中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因为姓用来“别婚姻”,氏用来“明贵贱”,两者功能不同。

待嫁的女子在姓前加上孟(伯)仲叔季,类似于今天的老大、老二、老三、老四,以排行加以区别。出嫁后,可以通过下列几种方法、在姓前加字区分:冠以娘家的国名或姓氏、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死后还能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

贵族男子,可以以受封的国名、邑名、所居的地名、官名、或者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甚至有以技为氏的。上古称呼妇女可以在姓下加氏,有时姓和氏同义。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一了。后世还有非汉族的复姓,例如长孙、宇文、慕容、独孤、呼延、拓拔、尉迟、贺兰、哥舒等。

古人有名有字,男子二十岁行成人的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行成人的笄礼许嫁时取字。名和字通常有意义上的联系。

周代贵族男子字的前面加伯仲叔季的排行,后面加“父”或“甫”表示性别,构成全称,例如孔子也叫“仲尼父”,当然这些前缀或者后缀也可以省略。春秋时代男子取字最普通的方式是在字前加“子”,因为子是男子的尊称,例如子贡、子夏等,但称呼时这个“子”常省略。古人名字连说时,通常先称字,后称名,例如孟明(字)视(名)。

尊对卑称名,卑自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称字。除名和字以外,还有别号。有人认为称字或号不够尊重,又称官爵、地望(出生或住地),唐代人喜欢以排行或排行和官职连称。

古代帝王、诸侯、贵族、高官死后还有谥号。官方有专门的“谥法”,即用固定的字,赋予特定的意义,用来指称死者的美德、恶德、或表示同情。另有私谥,是知名学者死后亲友门人给予的谥号。

皇帝在谥号前还有庙号,汉代以后每朝第一个皇帝称为太祖、世祖、或高祖,例如汉高祖的全称是太祖高皇帝。唐代起,皇帝生前就有臣子奉上的尊号。年号是皇帝纪年的名号,从汉武帝开始才有的。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改元”。明清两代皇帝在位期间基本不改年号,所以可以用年号来称谓他们,如嘉靖、乾隆等。

最后还有避讳问题,就是不直接称呼君主或尊长的名字,而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上古不避讳,但三国以后就逐渐避讳了,有时甚至为此改变古人的姓名。
1

评分人数

孟姜女
百里孟明
伤心桥下春水绿,曾是冠巾照影来

现在还在用的复姓好像很少的。
原来有这么些道理啊
虽说有些麻烦,但是古人的姓名还是很有韵味啊啊啊啊啊
内外六夷,敢称兵仗者斩
民主社会嘛,那不就是“黑心人地掌权,无耻的人发言,没脸没皮的人抛头露面”
皇汉、普世、满遗——中国网络三大害。
真是麻烦,这些规矩是怎么形成的,大家族不说了,贫民百姓估计随便叫个名就算了吧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