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上古装修手册(上古衣食住行之三)

秦汉以后,“宫”才成为王者居处的专称。最初人民无论贵贱,居所都可以叫宫。先秦时代很少有楼,商朝的所谓“重屋”其实是复屋(栋上加栋),而且加上的复屋不能住人。可能战国晚期开始才出现楼房。考古发现,商朝一般人的房屋就是在地上挖个洞穴,四周加低墙,然后立柱盖顶,出入靠斜坡或者土阶。帝王的宫室则建在地面上,有“基”(夯土而成的台基或地基)和“础”( 柱子底部的垫石)。古人说的“月晕而风,础露而雨”,就是根据垫石是否潮湿判断近日是否有降水。

古代宫室一般朝南,其内部空间又可以分为堂、室、和房三种。前部为堂,用于行使吉凶大礼,并不住人。后部为室,才是住人的所在。室的东西两侧是东房和西房。因为整座房子建立在高出地面的台基上,要进入堂屋必须拾级而上,所以古人常说“升堂”。今天我们说的“登堂入室”,可以用来比喻学问的长进或者关系的加深,总之都是由远至近,从外到里,从疏远到亲密,体现的就是古代居所安排的惯例。

上古的装修比现在简单多了。堂前根本没门,轩敞空荡的大厅东西各有一根楹柱,东西两壁的墙叫“序”。堂后有墙和房室隔开,室和房各有“户”(房门)和它们南面的大堂相通,东房后部还有台阶通往后庭。也就是说,室户朝南偏东,户西朝南的窗口叫“牖”,室中还有个朝北的窗子叫“向”。相传孔子的弟子司马牛得了某种恶疾(可能是传染病)被隔离了,夫子就是在牖下握着他的手问疾的。

汉代的“阁”不是我们今天的阁楼,而是大堂东西墙外的小隔间。汉代的“厢”则是指“阁”前面的空间,阁和厢也有户相通,厢前有台阶。台榭观阙则都是贵族统治者专用的建筑。高而平的台便于了望,榭是台上的木结构建筑,只有楹柱没有墙壁。观最初是宗庙或宫廷大门外两旁的高建筑,两观之间的缺口叫“阙”。汉代以后,观成为独立的建筑物,再后来就成为道教庙宇的代称了。

古代屋顶大部分用茅草覆盖,据推测周初已经发明了瓦,但只有贵族才有资格使用。砖的发明更晚,而且战国时的空心砖只用在墓中。不过,古人很早就开始使用版筑技术造墙了,即:用两块木板相夹,留出相当于墙厚度的空间;木板外侧用木柱撑住,中间装满泥土,用杵(大棒槌)捶打紧实;撤去木板,就筑好了一堵墙。这个方法在中国某些地方至今沿用。采用土坯砌墙是以后的事。

另外,先秦古人席地而坐,堂上以室的户牖之间的朝南方向为尊。室内的座位则以朝东为尊。
“月晕而风,础露而雨”。。。真有意境啊。。。
平生不佩剑,白衣漫处游。
一朝天地改,只身上青丘。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