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转贴] 媒体札记:国耻日之后

本帖最后由 cellphone 于 2012-9-19 10:16 编辑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徐达内 【作者微博】



一、PARTY

对有些人来说,参加反日游行就是他的工作;但对另一些人来说,毕竟不太方便在这个需要上班的日子冲上街头。况且,严阵以待的警察在经过周末洗礼后,也更有控制局面的经验了。

微博论坛显示的信息表明,昨天发生在北京、深圳、上海等地的反日游行,尽管有“9.18国耻日”的意义加持,但声势较之9月15日和16日大为缩减,几乎没有传来类似打砸烧的骚乱指控。

甚至,队伍里出现了“行为艺术家”一般的参与者。有人为宠物狗挂上反日标牌,在上海闹市街头,更出现了一位只着三角内裤的健硕裸男,他在身体上涂绘毛泽东头像以及五星红旗,表达自己的爱国决心。


虽然高举毛泽东画像的共产主义怀念者仍然是主力,但确有一些参与游行者显然是在有意偏离反日主题,他们要借这个难得被允许的公开抗议机会,搭车宣讲自己的诉求。可能是为了防止直接打出民主、人权的字眼会被警察制止,这些“别有用心”的异议者使用了反讽手法。比如在温州,在“宁愿中国不长草,也要收复钓鱼岛”的传统口号之外,一些人打出了“哪怕天天被代表,也要收复钓鱼岛”、“哪怕顿顿瘦肉精,也要出兵灭东瀛”的标语——与其说这是表达热血,恐怕还不如说这是在集体自嘲。

再加上一位老人在黑板上的粉笔宣言——“买不起房,修不起坟,寸土不让日本人。无医保、无社保,也要想着钓鱼岛。没物权、没人权,钓鱼岛是争主权”——“将计就计”的异议者从互联网上汲取了营养,来到现实生活中展现他们的狡黠,这或许比单纯反日更加让中国官员难堪。

对反日游行通常持观望乃至反对态度的自由派知识分子,在看到这些民间智慧时不禁要放声大笑,除此以外,他们还可以把“高级黑”的封号送给语句不通以至意义颠倒的街头抗议。或许在爱国志士心中,那些类似“誓与日军共存亡”、“保钩”之类的讹误只是情急写错,但对乐于据此嘲笑的公知们来说,这可以充分证明,被激发前来参与这场游行者,就算不是“受雇”、“奉旨”,也是知识文化水平低下的“被洗脑”群体,是乌合之众。

虽是乌合之众,但却有惊人破坏力。在吸取了同行们两天前的惨痛教训后,更多的日本背景商家要么宣布临时停业,要么各出奇招以求自保。日式火锅店推出保钓套餐,日式商场连忙声明自己源自台资……店招实在无法拆卸,一家日本料理店决定声明自己是“国企”,并在“钓鱼岛是中国的”标语上方,加上四排大字:“走日本人的路,让日本人无路可走;开日本人的店,让日本人无店可开”。

这种“投诚”之举,在一些人看来是笑料,另一些人则感受着酸楚,正如财经评论员黄一琨的网络留言:“今天街头商家插的国旗让人看着难受,这并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而是对凶暴的恐惧。”

热血、潜伏、打砸抢、人来疯、搏出位、搭便车,热闹得像个PARTY,谣言自然也少不了,爱国者和反爱国者中都有人擅长此道,互相造谣以求说明对方有多脑残。

“大事件的现场都有一种奇妙力量,会放大你内心深处的某种冲动”——在街头遭遇游行队伍后,@花总丢了金箍棒就在微博上承认了群体运动中的这种身不由已感。所以,尽管“理性爱国”的话已经连续说了四五天,但中国各地报章也还是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并借“9•18”之机,加快将之导向“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主旋律:北京晚报昨天午后将沈阳纪念仪式现场图片推上头版,配发来自新华社的“暴力‘碍国’”漫画,再加一篇《勿忘国耻,强国富民》;成都商报用整个头版宣布“思想统一、行动一致、理性爱国,这就是最有效有力的斗争”;华西都市报写下“以耻铭志,为国图强”的座右铭;长江商报除了由历史学家宣布“打砸抢烧是害国”,更是用一整版汇聚各地媒体评论,以“铭记历史之耻,坚定强国之路”;解放日报宣称昨天是“展现力量、体现理性的一天”,更用《为国家强盛添砖加瓦》鼓励沪上各界;连21世纪经济报道这样一份财经媒体也需要以今日社评宣讲《勿忘国耻,理性爱国》……
作为广东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除了号召《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爱国的真谛》,还全文推荐来自人民日报的《文明理性展现中国力量》。而最高党报今天已是连续第3天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基调通过头版播散,即《今天我们怎样纪念“九一八”》:“从柳条湖到钓鱼岛,穿越81载岁月的警钟声中,奋斗历程艰难曲折,时代呼声愈渐迫切。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行动起来,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增强国力的实际行动,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文明,让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安康。这才是我们对‘九一八’的最好纪念。”

当然,外交斗争也还是要展现出寸土不让的气势。新华社以钓鱼岛海域为发稿地,宣布“一周来,中国政府在多个层面采取有力措施进行反制,沉重打击日本政府侵犯我领土主权的企图”,并在《中国海监船编队钓鱼岛巡航亲历记》中引述“请你船立即停止侵权行为”的对日喊话;网络编辑擅于渲染气氛,五大门户晨间齐齐引用环球网消息,在海面上一字排开的对峙画面边,宣布“12艘中国公务船同时驶入钓鱼岛毗连区”,再加上央视所播《日本出动6艘巡视船和3架飞机干扰中国海监船编队》的视频。

紧贴的标题来自中美军方高层会晤,根据新华社通稿,梁光烈强调“钓鱼岛这一问题的升温,责任完全在日方”,徐才厚宣布“中国政府和军队在维护领土主权问题上立场坚定不移,绝不会退让半步”。京华时报看中了那幅两国国防部长新闻发布会的图片,在封面用大字概括中方立场——“我对美日安保条约适用钓鱼岛说不”。人民日报海外版更允许作者送上“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的歌词,借《美中加强合作对美更有利》之论,对日宣布:“胜利属于中国一方,中国为此做了充足准备。时间属于中国一方,但中国的耐心是有限的。中国已用并将继续用毫不手软的反制说明这一切。”

《中方有力举措有效抵消日非法“购岛”法律后果》,这是机关报在摘录外交部发言人洪磊昨日答问时的典型标题,但市场化媒体显然对实录中的另一句更感兴趣:“近日在中国国内发生的涉日游行示威完全是由于日本政府宣布非法‘购买’钓鱼岛导致的,是公众的自发行为。”


嫌新京报《“涉日游行示威完全是公众自发行为”》的直接引语式标题还不过瘾,腾讯网易搜狐觉得还是用提问作为标题更有新闻效应——《外交部否认政府参与支持反日游行》,再附上一个“拒绝回答共有多少城市爆发游行”的视角。

在《青岛9.15游行打砸抢烧日系4S店人员被刑拘》一旁,门户编辑还推荐着《西安打砸抢烧目击者:那些人不是黄头发就是有纹身》,这篇来自中国青年报的整版描述成为今日网络转载热点。说尽了“理性爱国”的好话后,终有正式出版物开始带来当事人的自述,开始分析那些借反日之名奔泄的情绪。

“拐点”,是报道原题。中国青年报为这篇“冰点特稿”配备了头版摘录导读的高规格,而事实也证明,记者秦珍子的寻人计划没有白费,举着“前方砸车,日系调头”纸板的西安青年带来了仅靠微博转发不能获得的现场感受,带来了只凭逻辑思维不能确认的民众心理:“11点左右,李昭终于在钟楼东北角和6位同事会合了。他赶紧帮忙举起那条激励他从被窝里跳出来的横幅。虽然这条横幅‘拉开还站不下6个人’,而大家也没有准备统一的服装,但眼下的一切已经足以让李昭感到‘骄傲’。前一天,有人在公司聊天群里发了条关于游行的帖子,他马上响应,而这支‘7人小队’很快就在网络上集结完毕...广场上的大钟快指向中午12点时,人们开始有序地横向排开,各自亮出横幅,高喊爱国口号。‘这是我最爽的一刻!’李昭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声音提高了一大截。”
这段描述可以说明,在那个周末确实有自发上街的热血青年,而刘昭午后的思想变化则可以为自己洗刷“暴徒”之嫌:“一上午连口水都没喝过,他却丝毫没觉得渴。然而,他的脚步在一个十字路口生生被顿住。他看见一辆已经被掀翻的日系车,两个人在上面又蹦又跳,咣咣地踩踏着汽车底盘,并高声叫喊着。一群人簇拥着他们,一边发出吼叫,一边继续用木棍、扳手打砸两人脚下的车。那一瞬间,李昭事后回忆,他不禁问自己:‘这还是我想要的爱国游行吗?这些打砸的人到底是谁?想干什么?’”

按照报道所言,李昭“前3年在东风日产做销售员,现在则是一汽大众一家4S店的销售经理”,所以,“他特别理解客户买车的心情,‘我想对砸车的人说,那些车主的生活水平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你做的事不是反日,是伤害自己的同胞’。”所以,在叹息“真正的爱国游行其实已经结束了”后,他找到一个纸板写下提醒警告,顶着阳光站在马路上,并就此成为“爱国,先爱同胞”的正面榜样。只不过,“这些积极的评价同样让他反思。因为他始终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一件‘应该做和能够做’的事。‘就像你在新加坡不乱扔烟头,肯定没人给你鼓掌’,舆论的热情赞许一方面让他开心,一方面又让他有点寒心。”

对打砸抢烧者的形象描述并非来自李昭,而是另一位西安小伙兰博:“他眼看着一群人将围绕着钟楼的、本应是为国庆节增色的鲜花连泥拔起,掷向维持秩序的武警战士。在泥土、砖头和随手抄起的投掷物的攻击下,武警始终保持手持盾牌的姿势,一些战士的脸上血迹斑斑,却只能一动不动地坚持着。‘不是黄头发就是有文身,要么就戴着大金链子。’兰博回忆那些带头砸店、烧车者的特征,‘和那些排着队、有秩序的学生、老百姓根本不一样。’这位平时‘没啥可怕’的大小伙子站在路口,禁不住‘浑身汗毛倒立’。”

而为了说明群体运动的心理裹挟作用有多么巨大,中国青年报的记者甚至还找到一位曾经的“暴民”:“整整一天,西安人老孙和妻子都在游行的队伍中。亲友圈里,他们是‘激进爱国者’的代表,看到日系车被砸、日餐厅被毁,老孙始终表示:“应该砸,就得矫枉过正!”但是,当他结束游行返家时,正好看见一辆日系轿车朝着人群砸车的地方驶来。就在那一瞬间,老孙透过挡风玻璃,看见了车主的脸。‘我也不知道我是咋了’,他迅速伸手拦住了那辆车,并将它引进自己住的小区避险。‘其实都是咱自己人么!’事后老孙低声说起缘由。”


李昭、劳博、老孙,这些风口浪尖的故事,能够更好地让人们树立“事件观”,树立这期冰点周刊封面评论《少年的教育里含着国家未来的取向》里的意义:“这个周末,中国许多城市爆发了针对日本所谓‘国有化’钓鱼岛非法行径的游行。在记录那些群情激奋现场的影像中,两张照片格外吸引了我的注意。第一张照片中,一名戴着黑框眼镜和白色口罩的高中男生,背着单肩书包,双手高举一张薄薄的纸片,上面写着‘反对暴力,理性爱国’……另一张照片中,十几个小男孩围在一辆白色轿车旁,扬着胳膊,伸脚使劲踹着车门……
按照微博中的信息,两张照片拍摄于同一天。可这些少年在周末的这堂生活课里,却学到了完全不同的内容:前一堂课的名字叫理性,后一堂课的名字叫疯狂。这两堂课看上去似乎分裂,却属于同一个‘少年中国’。”

新浪选择在头条专题中专门推荐这篇文章,团中央机关报向全国青少年及其父母喊话:“在那场狂热的课堂上,仇恨和极端情绪在代际之间流传。在游行现场,用两只细细的胳膊举着口号牌,上面写着狂热口号的人,只是个骑在爸爸脖子上的小男孩;而捏着杀戮标语的手,也只属于一个被家长抱在怀里、梳着两根羊角辫的小姑娘。如果说青年的选择里含着国家取向,那么这些即将成长为青年的少年,他们今天的选择,对于国家的明天又意味着什么?”

“幸好我们还有这个理性的课堂”——作者王晶晶保存对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将那个在电视节目中发言称“我们要抵制日货并不是要砸自己的日货,我们应该在自己的各行各业,都比它做得好”的男生当作火种:“这些孩子的身影,就像微弱的烛火,照亮了这个晴朗又晦暗的秋日。他们是城市的希望,也是这个国家的希望。”

腾讯不仅要《从穆斯林反美看中国民众反日》,反问“作为‘被侮辱、被损害’一方的示威民众,却因不当的暴力发泄又成了‘被谴责’的对象。这样的教训,还不该吸取吗?作为中国人,是否也该认真思考一下?”,还在新闻首页劝说“让我们冷静下来好好了解一下日本”:“承认对手在某些方面的强大,不是长他人志气;认识对手,是理性爱国的题中之义。当爱国激情在胸中激荡之时,我们也该冷静下来,好好了解一下日本,了解一下我们的对手。”


文章源自晶报。这份深圳报纸用头版双排大标题带来《市民爱国爱家爱深圳,警方感谢支持与配合》的消息,宣布“昨日保钓爱国活动秩序良好没发生过激行为”,然后再以社论叹息“许多标语口号看似血性十足,却经不起推敲,甚至反映出对日本缺乏最基本的了解。而这些口号和标语,又恰是抗议者心态最真实的写照”:“眼下看来,许多人并不愿花太多气力去了解日本。他们对日本的认识多是来自道听途说和影视作品中的模糊片段,相较于认真地了解、分析、研究对手,他们更相信自己的直觉,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甚至于,当相关资讯的获取已经十分便捷,当已有人将大量事实和例证呈现在其面前,他们仍宁可选择紧闭双眼,逃避真相,采取一切方式‘捍卫记忆’。而当这种存在缺陷的认识同高涨的爱国情绪相结合,往往会导致非理性言行出现,将‘爱国’变成‘害国’。“

列举日本优点、批评“捍卫记忆”,但晶报毕竟不可能像连岳在微博上那样毫无忌惮地称赞“日本是一个比中国更敢正视历史的国家”、“日本在世界舞台的美誉度超过中国”。目睹钓鱼岛之争同时催生了“内战”,环球时报需要挺身而出,声明《支持国家保钓绝对是主流民意》。

新浪推荐摘要之时,即点明文章主旨,即“希望政府对此有清晰判断,不可被互联网舆论场上的一些声音误导。”没错,这份在中国舆论场拥有独特重要地位的媒体,是要反击那些针对反日游行以及官方外交的网络嘲笑:“观察中日社会近日的各自内部表现,中方的内部分歧要比日方的更突出。这是中国自近代以来遇对外冲突时经常出现的老问题……利益的多元必然导致态度的多元,爱国主义不可能消除中国社会的复杂性。一些人对捍卫领土主权表现消极,甚至持不同意见,把这些看成中国社会的进步也并非就不可以。”
除了在另一篇社评《中国光用嘴劝不来美国的“中立”》中宣布“中国直到今天没有考虑用战争手段解决钓鱼岛争端,但如果外部力量想用战争阻止中国捍卫钓鱼岛主权的现行政策,那么中国一定接受这个挑战”,胡锡进还向执政者建议“多派一些执法船去钓鱼岛,中国社会的掌声一定会绝对压过倒彩声”,因为,在这位环球时报总编辑看来:“要求捍卫钓鱼岛主权,这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愿望。不管互联网上有多少人、包括名人说风凉话,他们可能在中国社会的某个层面和角落显得声音挺大,但不支持国家采取坚决行动捍卫领土主权,肯定不是中国的主流民意……反对在对日抗议中搞打砸活动,同样是中国主流社会的坚定共识。上周末出现一些打砸,大多数中国人都很生气,认为那些打砸者丢了中国人的脸。因为这些打砸说国家捍卫钓鱼岛的风凉话,这是故意搞引申,为批判政府不惜拿保卫钓鱼岛的事业开刀。”

社评结语更是直接警告那些为“人权”标语喝彩的人们:“中国各地及各级政府都有很多毛病,但无论有多少毛病,钓鱼岛还是要保,对侵犯中国利益的外部挑衅还是要还击。否则中国早就破碎了,根本保留不到今天。你可以不关心保钓,但如果因为你自己‘没有一寸土地’就反对国家保卫中国的固有领土,妄言政府在‘煽动’社会往前冲,这就太过不负责任了。”

虽然京华时报今天也要用散文式语言写下《“保钓”需要坚韧群体个体同心》,但“自己‘没有一寸土地’就反对国家保卫中国”的心理,又有几个中国媒体人会不明白?就像人民日报海外版今天借台湾舆论之口所言:“在游行队伍中不乏平常对社会不满却无处宣泄之人,借‘爱国’之名,挑动事端,值得大陆政府警惕。”

二、生逢其时


昨天午后,曾经有过那么一小会儿,搜狐网易和凤凰网可以把等待已久的一则新华社电稿推向首页顶端:“2012年9月17日、18日,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开庭审理了重庆市原副市长、公安局原局长王立军徇私枉法、叛逃、滥用职权、受贿案。”

不过,未及傍晚,薄熙来事件中的这位关键人物,就落回了要闻区以外的标准位置。有此示范,各地报纸总编亦需谨慎处理,最多是在标题中加上“有重大立功表现可轻罚”的控方信号,以及通过央视截屏图向民众展示这位前风云人物在庭上的淡定面容。

其实,被钓鱼岛夺去了版面、夺去了注意力的何止“王捕头”。10天以来,中国时事媒体的最显要位置几乎是全部被中日冲突占领,不论南昌“铁栏圈行乞者”,还是“民企行贿上亿帮国企中标”的京福高铁工地群殴幕后故事,似乎都可以庆幸“生逢其时”。齐鲁晚报终于按捺不住,今天要由评论员沙元森提醒各位:“当舆论的探照灯掉转方向,一些曾经的热点问题似乎又回到了‘灯下黑’,正在阴影里逐渐降温。”

根据这篇《“表哥”可以上班,真相不能缺席》所言:“哈尔滨的大桥‘侧滑’、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的手表、广州越秀区‘殴打’空姐的区委常委方大国、湖南衡阳的‘黄金大米’试验……这都是不久之前引发了汹涌民意的热点事件。在万众瞩目之下,这些问题最初都曾经得到过有关部门或者当事人的正面回应,但是因为舆论热点的不断转换,这些问题热得快冷得也快,都有不了了之的趋势。或许不得不承认,在舆论几乎一边倒地关注钓鱼岛的时候,一些有问题的人或者身陷问题之中的人长舒了一口气。对一些部门而言,以拖延化解舆论监督虽是不得已,但确实屡试不爽,这次好像只是又补充了几个成功案例而已。”

其实,率先旧事重提的是两天前的钱江晚报。根据云南信息报昨日转发概括,就是《“表哥”和方大国都没事》。

(注:本文中之点评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文编辑刘波。)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