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全民焦虑时代”来了?

5年前,香港巴士大叔对一位青年咆哮道,“你有压力,我也有压力”,引起社会共鸣,一时成为社会流行语。活在当下,谁没压力,谁不焦虑?底层自不待言,柴米油盐样样贵,生老病死件件难;中层也不例外,房奴、车奴、卡奴、婚奴、孩奴;精英阶层衣食倒是无忧,但在充满火药味的社会情绪下,也活得不自在、不痛快。



  源头 被漠视的“负面情绪”

  从官员抑郁自杀到北大新生自杀,各类人群因精神疾患厌弃生命的新闻不绝于耳。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约1000万人,抑郁症患者超过2600万人。精神疾病在中国疾病负担的排名中已超越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位居首位,占总负担的五分之一。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范肖冬博士表示:“近年来,中国民众心理疾病呈高发态势,我们已经步入‘全民焦虑时代’。一项调查显示,我国职业人群中抑郁和焦虑状况已较为严重,超过5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当一个人身体或精神出现问题时,往往归咎为受到压力困扰,那么,人们普遍感到的压力又来自哪里呢?又是什么使他们走上了不归路?我们该如何守卫我们的精神家园?

  目前,人们对于自身精神健康的漠视相当严重。当一些负面情绪袭来时,并不能及时意识到可能是精神疾病,也很少向心理医生寻求帮助。孙妈妈就很后悔没有早些带女儿到正规医院看病。女儿读高三时出现了焦虑、紧张、失眠的症状,经常哭泣,孙妈妈觉得是快高考了,学习紧张造成的,过了这一时期就会好的,可上了大学后不久女儿又开始焦虑、哭泣、怕声。孙妈妈3年间带女儿看过多家心理咨询门诊,花了很多钱,都不见好转,在上大四时孙妈妈的女儿已经不能正常上学了。

  北京安定医院盛利霞副主任医师对记者说,其实这就是典型的抑郁症,家长往往不愿承认孩子有精神疾病,认为这样会毁了孩子的前途。在门诊,经常会碰到已经出现症状好几年了才第一次到医院看病的人,他们怕因为这个病影响到别人怎么看自己,继而影响自己的职位和升迁。而早期心理疏导却是预防精神疾病的关键。

    “这反映了全民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不够,”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说,精神疾病只是众多疾病当中的一种病,不应给它贴上特殊的标签,社会不应对这种疾病有偏见,如果一个人发现自己这方面有问题,及早接受正规治疗应该是最合适的选择。



  “引信”生活压力可能点燃“炸药包”

  从一般心理障碍到严重精神疾患之间,还有一段距离。他们中的许多人,平常看起来和常人毫无二致,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健康。当其中一些人面临就业、婚姻、子女、养老等生存压力时,其无助和挫折都可能成为一触即发的“引信”,瞬间点燃“炸药包”。

  据统计,我国15岁及以上成年人精神疾病患病率约为17%,其中抑郁症约为5%,焦虑症约5%,药物、酒精等物质依赖症约5%,我国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约1600万,并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专家介绍,由于精神卫生知识缺乏,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识别率、求治率偏低,造成精神疾病的复发率、再住院率、致残率增高,精神障碍患者很难重返社会、独立生活,导致人们对精神障碍患者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

    与此同时,我国精神疾病医疗服务能力严重不足,目前全国注册精神科医师不足2万人,每10万人仅有精神科医师1.46名,只有国际标准的1/4。北京市精神疾病科医护人员和病床数在全国比例最高,医生也只有不到1000名,护士不到2000名。

  不断提高的发病率和精神疾病的复发率、再住院率、致残率的增高,呼唤我国的精神卫生工作尽快法治化、规范化。在今年第二十个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日活动上,卫生部疾控局局长于竞进说,我国高度重视精神卫生工作,将把加强重性精神疾病防治、建立心理卫生服务制度纳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值得高兴的是,已经酝酿了26年的《精神卫生法(草案)》,今年9月已经提请全国人大审议。



  正视 是现代化路上的“阵痛”

  一个“全民焦虑”的社会,必然是失序的、暴戾的社会。在焦虑的阴影下,社会必然出现分化,沿着各自的路径演进。“沉默的大多数”之外,有的甚至走向极端。据统计,近几年,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另有200万人自杀未遂。

    无处发泄而又心犹不甘的,容易把焦虑外化为暴力,向社会宣泄不满,从而导致整个社会充满暴戾之气,“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增多就是信号;而财富、知识、权力精英阶层,在风险难以预期的情形下,以脚投票,选择“退出”,纷纷移居海外。

  相对心理学认知范畴的“焦虑”,现阶段“全民焦虑”的内涵显然要宏阔幽深。它既有社会急剧转型,以单位和农村公社为标志的“半传统”社会形态的解体,进入陌生人社会所带来的“不适感”;社会价值多元化催生的精神层面的“混乱感”;也有生活成本急剧增长、收入差距拉大、社会分配不公、社会保障不足等导致的“被剥夺感”;还有公权失范、官员失职渎职等造成的“压抑感”……

  总之,一果多因的“全民焦虑”,乃社会发展轨道的偏差所致。“发展”和“稳定”,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就是国家之大计,两者互为基础,相辅相成。但十多年来,两者之间已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本应两条腿走路的,结果成了“跛子”,“发展焦虑”、“重商主义”催生了“经济驱动型社会”,一切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稳定”被忽略(只有到万般无奈时,才用金钱维稳),平衡被打破,以“全民焦虑”为标志的“社会病”就此暗生。

  有专家指出,我国正进入“全民焦虑”时期,是现代化路上的“阵痛”,早已被西方、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发展经验所证实。我们要正视“全民焦虑”,尽量缩短“疼痛期”——— 以创新的社会管理和完善的社会服务,舒缓、抚慰公众的积压已久的焦虑情绪,增进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




2011年10月24日04:45   舜网-济南日报   综合《工人日报》、《广州日报》
http://news.sina.com.cn/o/2011-10-24/044523350640.shtml
生活壓力重呀,光房價就能砸死人。
大家都在生存线上挣扎。
社会问题深入骨髓,如果只医治腠理,还会加重病情的
哎~這句說的真好,你有壓力,我也有壓力,最近的事情越來越多了,時間也越來越緊迫。
與其流眼淚不如沉默旁觀這個世界裡的這些人。
经常性焦虑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