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博客书架

夜夜笙歌的日志

夜夜笙歌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按照发布时间排序
  • 《知堂回想录》的另一大看点,当然就是周作人记忆中的现代知识分子了。虽说是“寿多则辱”,周作人活了八十几岁,总还能够为那些早归道山的朋侪辈留下一些文字的纪念。因为周氏的独特视角和个性阅历,他笔下的现代文人并不是我们在文学史或者现代史上读到的一本正经、道貌岸然的面目,反都是富于“人间烟火气”的平易可亲。
  • 鲁迅和周作人后来失和,老死不相往来,可是两人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还是感情很好的。鲁迅的文章爱用曲笔,对于家事隐私总是语焉不详。周作人到了老年再来回忆当年往事,倒是在《知堂回想录》中披露了一些宝贵的资料,让我们从一个弟弟的眼中看到鲁迅当年的行为和性格。 比方说,周作人说鲁迅爱给人起绰号,有些还相当诙
  • 周氏兄弟当年提倡“硬译”,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直译”吧。也就是翻译外文作品时,于“信达雅”三者中,他们更偏重于强调对于原著的忠诚,而不是字句的通顺或文雅(虽然雅本来的意思是“正”)。这种观点发展到极至,他们甚至要照搬原文的语法结构,认为这样才能完美地体现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周作人本人也说过,中国人喜欢
  • 藏族作家阿来于1959年出生于四川西北部阿坝藏区的马尔康县,俗称“四土”,即四个土司统辖之地。 他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曾经荣获2000年茅盾文学奖,评委认为这部小说视角独特,“有丰厚的藏族文化意蕴。轻淡的一层魔幻色彩增强了艺术表现开合的力度”, 语言“轻巧而富有魅力”、“充满灵动的诗意”,“显示了作者出色的艺
  • 分享

    周氏兄弟

    夜夜笙歌 2009-10-24 07:04
    鲁迅(周树人)和周作人,同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学问家、大作家、和青年导师,少年青年时代手足情深,后来却兄弟阋墙,闹得后半生老死不相往来。关于两人交恶的前因后果,他们的朋友相识们七嘴八舌、众说纷纭,两位当事人却讳莫如深,不置一词,以至于今天还是谜团重重。   我对周氏兄弟的文字都是很佩服的。鲁迅擅
  • 美国学者詹妮斯拉德威(Janice Radway)在八十年代曾发表过专著讨论英文言情小说(romance novels)的问题。这在当时可以说是开天辟地,因为言情小说一贯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只是女性消遣的商品,没有文学价值的。拉德威的贡献就在于她通过对美国某一小镇上阅读言情小说的女读者群的深入访谈和研究,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提出
  • 《最后的中国大厨》(The Last Chinese Chef)是尼可默恩斯(Nicole Mones,Boston:Houghton Mifflin,2007)的小说。这位作者过去曾写过《迷失东京》(Lost in Translation),改编成电影后由斯嘉丽·约翰逊(Scarlett Johansson)和比尔·默瑞(Bill Murray)主演。《最后的中国大厨》继续描述在异国他乡的美国人如何体
  • 分享

    月到中秋

    夜夜笙歌 2009-09-30 08:37
    父亲过去学的是物理专业,但喜欢阅读古典和现代文学作品。我小时候和他去散步,有时候两个人会玩背诗词的游戏。即,大家说好一个主题或关键词:比方说“风”,然后尽量想出所有有关“风”的古文字句。马上就要中秋了,我也来应应景,背几句我特别喜欢的关于月亮的古典诗词, 期待各位網友反饋。 西方人好像對月亮沒有那麼多
  • 人云“唐诗宋词汉文章”,唐朝诗人群星璀璨,将古体诗和格律诗推进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诗仙李白令人迷醉,诗圣杜甫使人敬仰,我独爱诗佛王维的亲切。 我常想,是否王维的姓名就注定了他的一生必定是充满矛盾的?“王”是“旧时王谢堂前燕”的那个“王”,属于曾经让李世民大怒自己的儿女竟然高攀不上的魏晋以来的大姓
  • 最近又看到一本题为《三生花草梦苏州》(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的小书,正好为上篇补遗。作者尤(原文是没有点的“尤”的异体字,电脑上找不到)玉淇是苏州人,画家,与二十世纪的文人墨客多有往还,所以本书为后人记载了许多有关他们的趣闻逸事。作者不消说是热爱故乡的,书名取自龚定庵(自珍)的一句诗,也许是化用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