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博客书架

夜夜笙歌的日志

夜夜笙歌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按照发布时间排序
  • 《我说苏州》(古吴轩出版社,1997)这本书不是“老城市”系列之一,而是编者王宗拭所集的现代文人关于苏州的描叙和回忆。我几年前看过一本题为《吴门柳: 文人筆下的老蘇州》的书,本来以为两书内容应该差不多,没什么可看的。不过打开这本书一看,固然也有一些重复的篇章,但本書集錄现代文学中的名人怀念故乡故人的文字更
  • 过去曾有一位四川同学夸耀她们本省女子皮肤好,白皙光洁。她看起来确实 “水色极好”:虽年过而立,孩子都上小学了,仍望之如二十许人。据她说这是拜四川潮湿的气候所赐,女性多得雨露滋润之故。这个论调我又一次看到是前几天读黄济人所著的《老重庆:巴山夜雨》(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时。这本书和前文提到的《老天津》同
  • 林希所著《老天津:津门旧事》(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是图文并茂的 “老城市”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我饶有兴味地看完了。我从没去过天津,和天津的联系,一是父亲有位舅舅住那里,小时候他来访,我曾经偷偷打量过:眉目之间和我过世多年的祖母相似,不过脸庞紫红,侉腔侉调,完全是我们江南人心目中的北方人形象。另外就是
  • 分享

    黄裳资料

    夜夜笙歌 2009-09-07 10:01
    前文中提到的黄裳不是宋代词人,也不是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里讲到的那个《九阴真经》的作者。以下是百度来的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7071.htm 当代散文家、高级记者   黄裳(1919—),原名容鼎昌,回族;笔名黄裳、勉仲、赵会仪,当代散文家、高级记者。1919年6月15 日出生,曾在南开中学和交通大学就读
    分类: 读书|5730 次阅读|没有评论
  • 分享

    金陵忆旧

    夜夜笙歌 2009-09-07 08:54
    黄裳原来是个新闻记者,年轻时适逢其会,经历了抗战,内战等种种历史事件,因而采访过当年许多大人物:周恩来,吴玉章,美国大使等等。现在想来,应该是当时年少,风头无两吧。现在他还时常在《读书》上发文,评价中国当代文化人物和现象。不过我要说的是他著的一本小册子,叫做《金陵五记》(金陵书画社,1982),我凑巧在
  • 最近在看芙霞邓洛普(Fuchsia Dunlop)写的:《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 A Sweet-Sour Memoir of Eating in China》 (New York: Norton, 2008), 即《鱼翅和花椒:在中国吃饭的酸甜回忆》。作者是英国人,90年代中期在位于成都的四川大学留学期间,成为全国闻名的四川高级烹饪学院第一名外国学员,现在居住英国伦敦
  • 汪曾祺資料-轉自百渡(謝謝KY2009)

    http://baike.baidu.com%2Fview%2F36597.htm 纯粹文人汪曾祺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 江苏 高邮 人, 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 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
  • 汪曾祺老家苏北高邮,曾经津津乐道地写过故乡的咸鸭蛋和其它菜肴。可是汪氏自己少小离家,二十来岁时流离颠沛,寄居昆明的西南大学以外,他也在上海住过,文革时期下放到张家口的农学研究所,最后终老于北京。在他的笔下,每个不同的地域都代表了他人生的一段历程,而每个生命的瞬间都可以用不同的食物来标记。   他对
  • 1
    《寂寞和温暖》是汪曾祺一篇小说的名字,用来形容汪氏美文的意境,虽不中,亦不远矣。汪曾祺写食物,很少有山珍海味,希奇古怪的东西,因为他更偏重的是小人物的成败得失,喜怒哀乐。 即使是引车卖浆之流,汪曾祺也能写出他们的甘苦和尊严。再困顿苦难的境遇,汪曾祺也能写得充满诗意和美感。 《鉴赏家》中写了一个走街串
  •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汪曾祺还是年轻人的时候,曾在云南昆明的西南联大读书。抗战烽火之中,民族危亡之际,有这么一所流亡大学,会聚当年各学科鼎鼎大名的精英教授和莘莘学子,留一点读书的种子,存中华文化之一脉,也是我们后人的福气。汪曾祺并不是个太用功的学生,朱自清的“现代文学”他常常缺席,惹得老先生大为光火。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