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博客书架

开会上海(二)

6已有 155550 次阅读  2015-06-19 15:56   标签style  上海 

周四一早开会。出门的时候碰到过去的老相识,美国某大学的C教授。开始差点没认出来,因为她的打扮显得洋气了不少。她的发型和过去完全不同,短发,两三根前刘海翘起,显得十分俏皮。再看身边有个老外,她说是她的美国丈夫——她早年离异,独身了很久。她又告诉我女儿大学毕业后在波士顿工作,最近刚给她生了个外孙。

 

八点半开幕式后先拍合影,然后是三组并行的发言。9001040第一场发言,我去听了几个研究中国电影的报告。10501230是第二轮发言,我主持一个谈网络文学的小组。几篇论文,分别研究微博小说、人肉搜索和韩寒郭敬明等新生代写手。我觉得三篇都有一定质量,可惜时间紧张,来不及多和观众互动、讨论。中午和过去的指导教授吃午饭,也见到他现在的同事、学生和助理等。

 

下午本来要去听报告,但先是和老师多说了几句,之后又有他现在的博士生、正在写网络文学论文的学生找我谈话,后来又有一位想要将我有关金陵女子大学的英文专著翻译成中文出版的学生来。一来二去,说完话已经快到下午四点半了,我只来得及听了最后一场的一个尾巴。我进会场的时候,正听到一位美国教授用中文发表他关于北京城建的报告,让我十分佩服他的敬业:这次会议的工作语言是中文或英文,尽管组织者提倡用中文报告,还是有不少留学美国的中国学者用英文报告。反倒是美国学者敢于用中文、努力用中文发表论文。

 

这场快要结束时,突然进来不少人占座,原来下一场是哈佛大学的王德威教授做报告。人越来越多,后来站在门边、坐在地上的都有,甚至隐约听到争执。我们也不敢离座,生怕座位被占了。王教授是复旦中文系特聘的长江教授,和这里的教授过从甚密,时常有中文系毕业的学生去哈佛追随他读博士、中文系教授去哈佛访学等。他这次演讲的题目是如何将中国传统的“文论”引进西方比较文学,汲取传统文学的研究成果。他在发言中重点提到近现代知名学者如梁启超、王国维、鲁迅、梁宗岱、朱光潜、李泽厚、蔡仪等,并且将他们对应西方比较文学界的大腕,指出两者理论的呼应和共鸣之处。他貌似对当今北美盛行的后现代、后殖民主义研究中对“霸权”的强调不以为然,说要用“好客”(hospitality)代替“敌对”(hostility)的文学理论研究。

 

王教授研究用中文,但有英文的PPT引用原著。他口才甚好,态度也谦恭友好。我觉得他引入中国文学传统的初衷是好的,提倡学者多向西方介绍中国的文学研究成果也有道理。但因为西方传统研究框架讲求系统性、抽象性,又有政治、文化权力关系的影响,可能没有那么容易做到。会后问问去听他报告的同事们,她们觉得他在影射另一位当红的华裔教授的理论。这个我倒没听出来,也许是太迟钝了。

 

晚上的“欢迎晚宴”在附近另一家宾馆举行。7点开始,我们从酒店走过去,710才到。饭菜很丰盛,但菜色颇杂,不是本帮菜,肉类、油炸食品也较多(如炸子鸡、炸蟹肉、咸肉加腊肠的土家双鲜、炒牛舌等),还有奇怪的虫草天鹅蛋、猴头菇香梨鸭汤,东南亚的海鲜饭,清蒸石斑,素菜只有一道芹菜炒香干。因为晚饭太晚,我肚子饿了,所以吃得有点多,下次要注意。

 

吃晚饭时和当年读博士时的意大利同学闲聊。她当年就心直口快,如今还是英雄本色。一见面就告诉我们她离婚了,两个女儿一个15岁,一个7岁。接着说,她这下可以专心科研、发表,明年终于可以评到副教授了。老友相见总是高兴的,我们也让别人给我们四个同校毕业的照了合影。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