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博客书架

钱与情

7已有 392 次阅读  2025-02-07 10:51

中文课上学习大学生活,课文对话中华裔大四学生打算申请离姐姐家近的学校读研,以便到时搬去姐姐那里住,把房租和饭钱省下来。美国学生看了大感诧异,因为美国人兄弟姐妹间的金钱关系一般算得很清楚,不会有依赖同辈的做法。不过有位菲律宾裔的学生私下告诉我,要是他妹妹需要,哪怕他内心不太情愿,还是会提供短时间的经济资助的。

 

突然想到这一幕是因为最近听父母说到他们朋友的女儿的故事。有人投资不利,欠下巨债,要七老八十的父母用退休工资偿还。有人集资理财失败,走投无路,老父不但贴上了退休工资,亲戚之间也都借遍,且一借再借,偿还无期。更有甚者,有人挪用公款消费,案发后老父贴出老本赔偿,为她求得宽大处理。真是 “儿女都是债”。

 

中国父母和子女之间往往缺少边界感,这对啃老子女可能是好事,因为再不靠谱也有人兜底,对一味付出的父母来说就弊大于利了。因为子女不争气,他们不但一生辛苦养老却没了着落,而且孩子也永远无法独立成长。纵容孩子的父母的亲戚们更是有苦说不出。如果看在父母面上借钱,自己经济受损,“谈感情伤钱”。但如果立下借据,日后催债,可能又会被非议为“无情无义”,“谈钱伤感情”了。

 

当然,外国人亲戚间的金钱往来也未必都是“井水不犯河水”、划清界限,因国、因人而异吧。但他们至少不必面临如此沉重的文化期待。不知七零后、八零后、九零后老去后,会不会成为溺爱子女的父母,他们又会不会碍于情面,无法对借钱的亲戚说“不”字。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 嘉讷 2025-02-07 14:19
    中国父母为子女牺牲是镌刻到了DNA了。但感觉70年代生人的还会有此情怀,80后就淡许多了。当然地域上也有区别。比如上海活得通透的老人就相对更多些。
  • 夜夜笙歌 2025-02-07 15:33
    嘉讷: 中国父母为子女牺牲是镌刻到了DNA了。但感觉70年代生人的还会有此情怀,80后就淡许多了。当然地域上也有区别。比如上海活得通透的老人就相对更多些。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