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博客书架

"中国关系”展览

2已有 7846 次阅读  2011-08-01 06:45   标签山东德州  毕业生  传教士  艺术品  图书馆 


听在镇上历史博物馆实习的学生介绍,小镇图书馆举办一个关于小镇和中国关系的展览,他们也提供了一些展品和说明。前几天去图书馆借书,果真看到了这个展览。

走进图书馆大门,有两个还书处,读者可以分门别类把自己借的书本或者音像资料投进小门,让它们顺着“滑梯”进入内部。在还书处和玻璃大门之间有个四层的玻璃橱柜,经常展放图书馆某个时期重点推荐的艺术品。大约是为了配合我们大学画廊秋季开始的中国印刷、造纸艺术大型展览, 这次小镇图书馆也搞了这么一个小展览。

橱柜里四层架子都放得满满的。展品包括历史博物馆提供的、小镇历年的传教士捐赠的中国物件,例如穿着中式(主要是清朝)服装的玩偶和女人的绣鞋(有小脚鞋和花盆底的旗装鞋子)和旧式大宅院大门的模型等,也有我校档案馆提供的关于二十世纪初毕业生去中国山东德州教书的资料。老实说,对于小脚绣花鞋我不但没兴趣,而且觉得折射出当年传教士对于中国认识的某种特定视角。那时,妇女裹脚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中国落后、压迫妇女的象征,是可以鼓动国内人们捐款赞助的得力武器。其中固然有改造社会的积极意义,可是也不乏猎奇因素和文化自大的心理。

另一方面,关于我校二十世纪初在山东的教学活动的展品虽然少,我倒看得津津有味。一来,这些与我有比较密切的联系。二来,我也曾经研究过传教士,特别是大学毕业就被“学生义务运动”(Student Volunteer Movement)招募去世界各地教学传教者在中国的活动,所以倍感亲切。看文字说明,我校1908年开始就有人去德州教书,起初类似于短期留学项目,后来就有大学毕业生,特别是女生去那里工作一两年的。根据我的研究,美国女性之所以去中国,倒也不都是因为虔诚信教,希望感化“异教徒”受洗。不少人是因为美国社会当时风气未开,大学毕业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在职场受到歧视,不容易找到工作。而去中国,虽然有各种文化和生活上的不适应,却也为她们提供了一展才华、实现自我的机会和场所。

展品中有位女校友的照片。当初她被招徕时,觉得自己头脑理性,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狂热”传教士,不过后来还是去了中国,因为招募人员说,他们需要的正是讲科学、有文化的大学生。可惜我校毕业生的教学活动只持续了二十年左右。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因为美国经济危机学校经费不足,当初支持这个项目的校长也卸任了,这个项目被迫中断。直到八十年代初我校才再次和中国的南大建立了交流关系。

小镇图书馆能够努力介绍中国是好事,不过我也希望有人能提供更好的说明,让居民更多了解这些展品的特定历史背景,否则普通的美国民众难免会和中国的现实脱轨。展览上我看到我的学生写的“你好”两个中文字,也许应该建议她多考虑展品的社会效应。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 感悟人生 2011-08-01 08:09
        当中怎么空了一块?是一张照片吗?怎么看不见?
  • 小琳子 2011-08-01 20:27
    其实摆放的这些东西,现在我们也只能在展览馆里才能见到了
  • 夜夜笙歌 2011-08-02 06:46
    双木小王子: 其实摆放的这些东西,现在我们也只能在展览馆里才能见到了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