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博客书架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解说 (四)

2已有 6691 次阅读  2011-08-25 13:19   标签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解说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佛说:‘须菩提,你认为当人在修行须陀洹时,是否要预先思念自己得声闻初果吗?’须菩提回答说:‘世尊!不会。初得圣果的人,不会起这样的思念。为什么呢?因为须陀洹的意思虽称为入流却无所入,因其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所以才称为须陀洹。’

佛又说:‘须菩提!你认为当人在修行斯陀含,会不会预先思念自己得声闻第二果呢?’须菩提回答说:‘世尊!不会。修行第二圣果的人,不会起这样的思念。

为什么呢?因为斯陀含的心境,已达于至静之处,虽然当时的修行还是一生一灭,所以称之为一往来,实际上已无第二个生灭,心不著生灭之相,所以实无往来。’

 

佛又说:‘须菩提!你认为当人在修行阿那含时,会不会预先思念自己已得声闻第三果呢?’

须菩提回答说:‘世尊!不会。修行第三圣果的人,不会起这样的思念。为什么呢?因为阿那含,心空无我,已断尘识思惑,六尘四相,一一证空,而无不来之相。所以阿那含意思虽称为不来,其实是永不来欲界受生的意思。’

 

佛又说:‘须菩提!你认为当人在修行阿罗汉时,会不会预先思念自己已得声闻第四果呢?’须菩提回答说:‘世尊!不会。修行第四圣果的人,不会起这样的思念。

为什么呢?因为阿罗汉已心空相俱灭。既无得道之念,也没有得果之念,不再感受未来的生死,并不是另外有个实在的自性法,可以称之为阿罗汉。如果阿罗汉自念得道,即著四相,就不能叫做阿罗汉了。

世尊!您曾经这样说过我:说我远离一切著相、取相的分别,远离一切是非,契合真理,已到奥妙之处。在诸弟子中,赞许我为解空第一。是第一个脱尽人我,断绝此念,离欲的阿罗汉。

 

世尊!我虽蒙师父您如此的称赞,我确实没有得了阿罗汉的念头。世尊!我若有得了阿罗汉的念头,便是生了妄念,又如何得到六欲皆空的阿罗汉。如果是这样,您就不会说我是好寂静的阿兰那行者,因为我心原无所得,亦无所行,只因本分上一尘不染,以此得名须菩提而已。所以师父您才称赞我是好寂静之行者。’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佛说:‘须菩提!你认为以前我在与然灯佛会晤时,从他那儿有没有得法呢?’须菩提回答说:‘世尊!您在与然灯佛会晤时,是自修自悟,于法实无所得。’

 

佛又说:‘须菩提!你认为菩萨发心从事庄严佛土,是不是真的有佛土可庄严呢?’须菩提回答说:‘不是。世尊!为什么呢?因为你所说的庄严,不是形相庄严,不过假藉庄严之名而已。’

 

佛又说:‘就因为如此,须菩提!所以诸菩萨、摩诃萨应该像这样一心不乱,生清净心,不可执著在色声香味触法之上生意念。否则便受六尘所蒙蔽、所束缚,妄念旋起,怎么能清净呢?原来清净心,本无所住的。

须菩提!譬如有人,其身如须弥山王,你认为他的身形是否很大?’

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大。世尊!但是此人身形虽大,不能称为大身。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身形再大,也是有生有灭,终受轮回;而师父您前面说的非相法身,乃是清净本心,是真法身,此心包廓太虚,周藏法界,无相无住,岂是须弥山所能比量的吗?这只不过假藉一个名,称之为大身而已。’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所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佛说:‘须菩提!如用恒河中所有的沙数来作比喻,以一粒沙比喻一条恒河,那么所有恒河内的所有沙,难道你认为不多吗?’

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世尊!以一沙各代表一恒河,河尚且就有无数多,何况是所有河中的所有沙呢!’

 

佛又说:‘须菩提,我实在告诉你,若有善男子或善女人,以一粒沙当作一个世界,用充满如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那他所得的福德多不多?’

须菩提回答说:‘当然很多。世尊!’佛又告诉须菩提说:‘若有善男子或善女子,为他人说及此经,甚至只是受持四句偈、四句等,而这个法施所得的福德又胜过前面用七宝布施所得的福德来得多了。’

 

 

来源: http://bookgb.bfnn.org/books/0613.htm

 

法会因由分第一

善现启请分第二

大乘正宗分第三

妙行无住分第四

如理实见分第五

正信希有分第六

无得无说分第七

依法出生分第八

一相无相分第九

庄严净土分第十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 夜夜笙歌 2011-08-25 14:25
    恒河沙也是很好的比方。
  • 花开蝶舞 2011-08-25 14:46
    yeyeshengge: 恒河沙也是很好的比方。
    是啊, 这个比方是很大很多。 数也数不尽的恒河沙。

    让我想起了美国的国债现在是用万亿(trillion)来做单位的了。
    但有多少人知道这个 trillion 有 多少个 零呢。

    这段我喜欢的经文是 :  "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 夜夜笙歌 2011-08-25 14:52
    ky2009: 是啊, 这个比方是很大很多。 数也数不尽的恒河沙。

    让我想起了美国的国债现在是用万亿(trillion)来做单位的了。
    但有多少人知道这个 trillion 有 多少个
  • NianCaoXi 2011-08-25 15:11
    《金刚经》的义理似乎不难懂,但要把其经义变成自己的行持则很难。

    就说这几句:“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说很直白嘛,可是就是难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就难领会一点,落实到心行,更不容易。

    所以,某以为,《金刚经》的义理似很直白,但真正从心上领会并不易。《金刚经》说的境界是最高的境界,《金刚经》说的见地是最高的见地。其真实义理,唯证能知。
  • 花开蝶舞 2011-08-26 12:28
    NianCaoXi: 《金刚经》的义理似乎不难懂,但要把其经义变成自己的行持则很难。

    就说这几句:“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应
    你好。 谢谢回复。

    这个‘唯证能知’,怎样‘证’ 呢 ? 我一想到 ‘证’,我就想到了那些骗人的神棍。  不好意思。。。 呵呵。

    其实,我从佛法学来的都是用在日常生活上。其它的,没办法,由它吧。
  • NianCaoXi 2011-08-26 13:35
    ky2009: 你好。 谢谢回复。

    这个‘唯证能知’,怎样‘证’ 呢 ? 我一想到 ‘证’,我就想到了那些骗人的神棍。  不好意思。。。 呵呵。

    其实,我从佛法学来的
    没错,佛法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各人的情况不同。不管怎样,自己觉得有受益,烦恼越来越少,心越来越清明,就好。
  • 花开蝶舞 2011-08-27 13:24
    NianCaoXi: 没错,佛法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各人的情况不同。不管怎样,自己觉得有受益,烦恼越来越少,心越来越清明,就好。
    同意你说的。 而且我觉得,真正的佛法思想 要走入平民百姓中。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