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博客书架

净土探究(下) - 大寂法师著 - 佛的行与愿(109)

2已有 5013 次阅读  2014-09-06 09:32   标签净土探究 

净土探究(

 

大寂法师著

 

续 ... 

15、佛的行与愿

 

阿弥陀佛就是在宿世修行时,一点一滴凝聚了无量的德行、志愿,由菩萨无量的智慧德行而汇聚成阿弥陀佛的圆满法性之光,积聚成阿弥陀佛的菩提愿行,产生迥异众生界身心的智慧光能。而佛的行与愿就是成就佛国净土成就佛的智慧光能最大的修证力量。诸佛的行,总括的讲便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波罗蜜行(后面诸愿会详细说明);诸佛的愿。则是指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成佛悲愿。如果在修行之初没有一个正确的理想方向指引我们前进,那么极可能会在学佛的过程中走许多冤枉路,甚至绕了一个大圈子仍然站在原地踏步,乃至多劫依旧落在外道的知见中。

无可讳言,除了定慧具足的大修行者外,像吾等一类的博地凡产生智慧的信仰,产生坚定的往生信愿,坚信宇宙中确实有一位阿弥陀佛圆满修证觉者的存在。由阿弥陀佛在不可思议的大寂灭定中所放射出来的光明力道,而使得与阿弥陀佛宿世有缘的佛弟子,在听闻弥陀净土法门,倍受弥陀净土思想,称念弥陀圣号,一心想念、想去弥陀世界的同时,就蒙受阿弥陀佛的光明力量加持,感受到阿弥陀佛光明力量的存在,对往生极乐世界没有疑惑,信心坚固。

 

16、加强对光明本愿修证上的认识

 

现在大部分的念佛者,由于对阿弥陀佛的光明证量认识不够,对弥陀净土的形成因缘认识不足,对阿弥陀佛的四十八个大悲本愿没有下功夫去研究、探讨。因为没有建立对大乘净土法门修证问题上正确的认识与发心,所以在念佛时,不能够深刻的念到佛的悲心本愿上去。如果念佛时的功力,不能够当下发出弃舍这个无常的身相,一心念到弥陀的悲心本愿上去,不能够心心扭转、回转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业力习性,脱离这个地球的地心引力(业力牵引),心念朝向另外一个方向——西方极乐世界前进(回向的简单释义),便很难与另外一个世界的业缘果报相应,不容易感受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清净光明的能量加被,而与弥陀的大悲本愿相应。

 

17、本愿讨论的重点

 

由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整体结构就是在讲大乘净土法门的修行问题,而第十一个愿是四十八愿全体成果的总实现,当四十八愿每一个愿力圆满修成时,到最后都要归结到佛无上究竟圆满的法性光明中,因此现在对于阿弥陀佛的行与愿只著重在一个菩萨行者依悲与智启开光明心地的重点融通问题,做扼要精简的论述,俟讲到净土天人、菩萨……等于净土世界前因后果的修行问题时,再将菩萨行者如何圆满净土成佛之道的行与愿做较为广泛的讨论。

 

(二)菩萨十地证境

 

1、心地法门的意义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整体修证层次,即是证入菩萨行者十地行门(十种层次的修行阶位)的原动力。菩萨诸地定慧力用的渐次开发,渐次增广,渐次修证,则是产生诸佛究竟智光的泉源。所谓菩萨十‘地’义,依华严经而言,就是指的智慧心地。一个菩萨行者,多生累劫以来发大心、行大愿的究竟目的,就是为了开发如大地般的无穷智慧宝藏,如大地生长无穷万物般地丰盛智慧。唯有将潜藏在光明心地中的智慧泉源挖掘出来,才能像佛菩萨一样的以如虚空般地广大智慧,深入去观察众生的各种根性,根治众生的各种心病而无疑碍。

 

2、大乘佛法以什么为根本?

 

华严经上说:‘一切佛法,皆以十地为本,十地究竟,修行成就,得一切智。’也就是说,吾人学佛的究竟目的,就是在于追求心地宝藏的逐渐开发,逐渐显现。当明澈的心地如湖水般地晶莹澄净时,就是我们明利的智慧在光明的定境中呈现无碍之际。当光明的定境究竟显发之际,便是佛智光明圆满修证之时。

 

 

待续 ... 

来源:http://bookgb.bfnn.org/books2/1453.htm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