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博客书架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 发大誓愿第六 (三十九)

4已有 7198 次阅读  2012-07-26 10:23   标签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后汉支娄迦谶译

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

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

 
 
续 ...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十九、闻名发心愿。二十、临终接引愿。】

 

第十九是闻名发心愿(‘临寿终时’以下是第二十愿)。愿文大意是:我成佛的时候,十方世界的一切众生,听到我的名号,就发起了殊胜的菩提心。既发大心,必有大行,所以勤修种种功德,依佛的教导,坚定进修六度,不怕任何挫折与阻挠,自心坚固决不退转。并且用所修一切善根,回向净土,愿生西方极乐世界。专一其心,持念佛号,白天与黑夜都没有间断。以下便是临终接引愿,这样修持必得接引往生的胜果。

 

本愿的重点在‘发心’。‘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本经的纲宗,经中多处提到。为了大家能深入了解,所以每处都要集古代大德以及经论中殊胜开示,来作注释。譬如庐山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远近高低所见不同。所以广引诸家之说,只是为了介绍一个完整的‘庐山’。但胜义菩提心也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注中种种言说只是指月的标而已。

 

菩提心是大悲、大愿、大智慧结合一体的心。譬如油灯,要有灯心、油与光明才是明灯。发菩提心功德不可思议,经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譬如迦陵频伽的幼雏,还没有从蛋壳里出来,它发出的音声已经超过一切诸鸟。十方众生一闻弥陀名号,就发起菩提心,这实在是阿弥陀佛的无上恩德、无上慈力。

 

‘发菩提心’。现引证唐代朝鲜国净宗大德元晓师在所著的《宗要》里面的文字。他说菩提心有两种:(一)是随事发心,也称缘事菩提心,密宗称为行愿菩提心。(二)是顺理发心,也就是缘理的菩提心,也就是密教的胜义菩提心(胜义就是指第一义谛、胜义谛)。第一种跟四宏誓愿是一致的。‘烦恼无边誓愿断’,是如来断德的正因。‘法门无尽誓愿学’,是如来智德的正因。‘众生无边誓愿度’,是如来恩德的正因。所以断德、智德、恩德,合起来就是无上菩提之果,‘无上菩提誓愿证’。以上断、智、恩德三心,就是无上菩提的因。

 

从妙因花就结成如来无上菩提的妙果。莲花里面的莲蓬,与花落成熟的莲蓬,虽然只是一个莲实,但它的初生与成熟仍有极大的差别。可是成熟的莲蓬中的一切都是从初生的幼果而来,成熟时所含也即是初生时的所含,所以经里说‘发心毕竟二无别’。此下还有三句是:‘如是二心先心难,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大家要知道,在这两个心里,初发心的人,自己尚未得度,可是首先去度脱的不是自己,而是‘他’。自己仍在苦海,可是先救别人,所以说初发心更难哪。在这样的烦恼恶浊之中,能发起菩提心,就跟火里生出莲花一样,‘是故我礼初发心’。

 

(二)顺理发心。《宗要》说:‘信解诸法,皆如幻梦。’首先应该相信和理解,一切诸法,都像幻术所现,像梦中所见。《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要真正相信诸法都同幻梦。‘非有非无’。一般人不是著有边,就是著空边。应知‘佛说诸法空,为除诸有故,若复著于空,诸佛不能度’。佛所以说诸法都是空,就因为众生著了‘有’,就告诉你是空,你若因此就著于空,那么诸佛也无法度你了。所以就是‘非有非无’,不落空有二边,才是《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深义。不落二边,才显真谛。真谛是什么?那是‘离言绝虑’,须要离开言说,断绝思虑。所以‘必须除尽有所得心,方能行至行不到处’。

 

‘行不到处’是指众生心行所不能达到的地方。常说‘心行路绝’,也正是同义。心的行处也是指思虑所及之处,人们怎样‘行’到这个‘行不到处’呢?那就必须除尽你的有所得的心。所以《心经》说:‘以无所得故……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要先证到无所得,才能远离一切颠倒妄想,证究竟涅槃,成无上正等正觉。

 

一般修行人总是有求,有得:求妻求子,求富求贵,求吉祥,求长寿;稍好一点的想得定,想得神通,想有智慧,想说法利生,想开悟,成为什么什么。总之都是有所得心,都在思虑之中,再加上唯喜高谈阔论,最多只是相似般若。所以经云:末法中,修行者如牛毛,得道者只如麟角。所以应该是‘离言绝虑’。‘依此信解发广大心,虽不见有烦恼善法(不是说无,是不见,不见什么?不见他们的分别),而不拨无可断可修(拨无就是排除)。’不见有烦恼善法,但他也不排除有烦恼可断,有善法可修,这样就契合中道了。有善法可修,有烦恼可除,这就著到‘有’边了;另一个,没有可断,没有可修,又著到‘空’边。虽不见烦恼与善法,不妨仍有烦恼可断,善法可修,这正合《金刚经》无众生可度,仍终日度生的妙义。

 

‘虽愿悉断悉修,而不违于无愿三昧。虽愿皆度无量有情,而不存能度所度。故能随顺于空无相。’这就是说,虽然仍愿断尽烦恼,修尽善法,可是不违反无愿三昧;虽愿度尽一切众生,可是心中没有能度的我与所度的人,这样才不落二边,随顺于空三昧,随顺于无相三昧。空、无相、无愿称为三三昧,也叫做三解脱门。但是一般都把空与无相等体会偏了,成了顽空,把这个无相的‘无’字当作‘没有’讲了,当成龟毛兔角,堕入断灭见了。

 

《金刚经》:‘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是的心是不可思议,发起这心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这是顺理发菩提心。随事发心的人若遇退缘,可能退失本愿,这是缺点。例如舍利弗,发菩萨心己修到六住,再前进一步,修到七住就不退堕了。可是遇见有人向他乞讨眼睛配药治病,他割了一个给他,谁知那人说左右不对,不能入药,于是忍心割了第二个,那人接到眼睛,用鼻子闻了一下,说这眼臭的,扔在地上,拿脚给踩掉了。舍利弗自想:这个大乘的行持,我办不了,算了,我别度人啦,还是自度吧。他就退心了。所以这依事发心是可退失的,舍利弗是很好的例子。顺理发心,没有退转。因为所顺的是理,就没有可退之因了,菩萨性人才能发起(决定成菩萨的人是菩萨性)。这样发心,功德无边,诸佛穷劫来说这个发心的功德也说不尽。

 

《劝发菩提心文》里头说:‘发菩提心,诸善中王。’又引《华严》的话:‘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你忘了菩提心,去修种种善法,这是为魔作事业。《无量寿经起信论》:‘是知菩提心者,诸佛之本源。’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佛是什么?佛者觉也,三觉圆满就是佛。‘无量光寿是我本觉’,众生妄执成为不觉。背离六尘,反合本觉,叫做始觉。始本不离,直趋究竟,大觉圆满,就是成佛。所以菩提心是诸佛的本源、‘众生之慧命’。我们应该知道:慧命比我们生命重要亿万倍。你有生命,这是人身的寿命,不见得有慧命。以广大甚深的智慧当作生命叫做慧命。又诸佛法身拿智慧当寿命,所以叫做慧命。

 

《四教仪》说,末代凡夫,于佛法中起断灭见,伤害慧命,忘失法身。有的人保存了生命,可是断了自己的慧命,这是因小失大。这菩提心是众生的慧命,忘失菩提心,就是忘失慧命,忘失法身。所以佛教中,师恩比父母恩重。父母给你的是你的身体和生命,善知识给你的是慧命。因为菩提心是佛本源与众生的慧命,所以‘才发此心,已成佛道’。发心是因,成佛是果。圆教妙法,因果同时,所以‘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菩提心的功德不可思议。本经是三辈往生,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可见发菩提心是首要的事。

 

‘修诸功德……昼夜不断’。发了大心,自然生起大行。倘若不修大行,证明所发的心只是狂妄的心,所以应修下文中种种功德。首先是‘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大行之中,首先是信修六度(六度包括万行)坚决固定,不因任何原因退转改变。‘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又用修习六度万行的种种善根,回向到求生极乐世界。‘一心念我’。‘一’,在这里指的是纯一坚定的信心,这个心不被他心所转换,不会被别的心:什么贪求心、憎恨心、愚痴心、淫欲心,侵占夺走你的信念。

 

《教行信证》说‘信心即是一心’。因为信心就是清净心。清净心就是一心。所以一心就是真实清净纯一的信心。‘一心念我’。《止观》说:‘修此法时,一心专志,心不余缘。’一心念佛,就是念时心中专一,只有这句佛号。念时万缘放下,一切都不想,心中没有任何其他念头,就是‘心不余缘’。这样念就是一心念。所以愿文中‘一心念我(佛)’的意思,就像善导大师所说的‘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就这么专念,行也念,坐也念,卧也念,不管时间多长,念念之间都不离开这句佛号。当年他在长安教大家念佛,长安城里头没有不念佛的。善导大师念佛,每念一句佛,口中就一道光明。‘昼夜不断’。

 

《净修捷要》说:‘始(觉)本(觉)不离,直趋觉路,暂尔相违,便堕无明。’又《净语》:‘念佛即是自心现。’所以念佛是直接趋向大觉的道路,若暂尔之间,打失了这一句,便立即堕在无明之中。所以愿中指出,应该念念相继,白天黑夜都不间断。大家应注意:持名往生确是易行道,比任何其他法门容易亿万倍,但也绝不是悠悠忽忽所能成功的。本愿是一气贯通的,真发了菩提心,必然会走上一心专念,无有间断的道路。若不肯这样做,就证明他还没有真发菩提心。

 

第二十临终接引愿。以上第十九是因,本愿是修因所得的果。愿文大意是:如以上发心勤修,念佛不断,求生净土的人,在临命终时,我(阿弥陀佛)同西方众多的大菩萨,一齐出现在这人之前,接引他往生,只经过大约四十八分钟的时间,就已生到极乐国土,成为不退转菩萨。这愿若不成就,我不成佛。这个临终接引愿十分重要,因为在临终时正是极度的昏乱与颠倒。

 

宋代灵芝大师说:‘凡人临终,识神无主。’正当临终的人识神已经昏乱,不能做主。‘善恶业种,无不发现。’你这一生所作的善事、所作的恶事,在你自己八识心田所留的种子都要发现。人在临死时,他一生所作所为,都要在心里头出现。作了坏事心里非常痛苦,有的会起恶念,或起邪念。例如有人一生吃素,临终忽然要吃肉;有的修行了几十年,临终骂佛,种类很多。或者贪恋世间,不能放下;或者倡狂发疯,种种恶相,都叫做颠倒。所以临终的时候,四大分离已经苦不可言,再加上颠倒,这个时候想用功,凡夫是很难办到,要没有特殊的修持,那就是不可能了。现在所凭仗的,唯赖弥陀大愿的加被。

 

《圆中钞》说:娑婆世界的众生,虽然能念佛,可是他浩浩荡荡如同洪水一般的见惑、思惑,实在并没有断。不但没有断,连伏都没有伏呀。压伏一下都没有办到,在这种情况下,而能在临终的时候,‘心不颠倒’,能念佛,不是自力而能主持,单靠自己的力量是没有办法的。专靠自力,不能主持,所以全仗阿弥陀佛前来拔除业障救济。这个时候,完全是仗弥陀来接引救济的大力。虽然本不是正念,可是能生正念。所以‘心不颠倒’,往生极乐,这全仗佛的加被力。

 

大家日常念诵的《阿弥陀经》,在秦代鸠摩罗什大师所译,这段的经文是:‘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罗什大师因为‘秦人尚简’(中国人喜欢文字简要),所以译文极简,但仍可体会到,临终的人所以能心不颠倒,往生极乐,是因为佛与圣众现在其前。至于唐代玄奘大师所译,叫做《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文字较详,经义明显。经文是:‘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从经文可见,是由于阿弥陀佛慈悲加佑,临终的人,心不颠倒昏乱,正念分明,随佛往生。

 

《悲华经》,就更加清楚,经文是:‘临终之时,我当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其人见我,即于我前,得心欢喜。’他看见佛来接了,就欢喜了,放心了。佛这个时候,‘入无翳三昧(翳是翳障),以三昧力故,在于其前,而为说法。以闻法故,寻得断除一切苦恼,心大欢喜。故得宝置三昧。以三昧力故,令心得念及无生忍。命终之后,必生我界。’以上的《悲华经》文,更加详尽。因佛来接,临终之人,生大欢喜心。佛当即入无翳三昧,因这个三昧的加持力,佛为他演说妙法,当他闻法之后,当下断除一切苦恼,如梦初醒,如一灯照破了千年的积暗,所以出生大欢喜心。

 

这个‘大’字,不是与小相对的大,是绝对的‘大’,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大’。当下就证入宝置三昧,因为这个三昧的力量,心能安住正念,并得无生法忍(安住在无生法中,八地以上菩萨才能完全契证),所以命终之后,必定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唐译本》与《悲华经》帮助《秦译》显明净土法门是他力门果教派。这与本经愿文完全一致。

 

‘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即阿鞞跋致,翻译华文就是不退转,这是菩萨的阶位。不退有三类:第一是位不退,所得到的地位不再降低,已经作了圣人的同流(入圣流),不再往下退变为凡夫了。藏教的初果,已入了圣流,他就不是凡夫了。第二、行不退。永恒是度生的大乘行,不再退为只求自度的二乘,度生之行不退,藏教根本没有资格。第三、念不退。是‘念念流入萨婆若海’。萨婆若海就是如来的智慧之海。你每一念每一念都流入如来智慧之海,那远远不是凡夫了。这需要别教的初地才到念不退。别教是纯一大乘的教,别教的菩萨正是通常所说地上菩萨,这才能到念不退。

 

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正因为念念都是如来智慧,所以别教地上菩萨才能达到这个境界。远离两边,妙契中道,破一分无明见一分法身,才开始证到念不退。可是本愿十方众生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都是阿惟越致。《要解》又说:‘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五逆十恶带业往生,也同于地上菩萨同证三不退,这实在是十方世界之所无,极乐净土所独有。凡夫去了就是阿鞞跋致。他虽然是阿鞞跋致,他不退转了,可是他还是凡夫;虽是凡夫,可是他已是阿惟越致。此土众生往生到极乐世界,一般还都是生到凡圣同居土,你不是生到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所以还是容易去呀。那往生之后所贵者,就是成为阿鞞跋致。所以十方诸佛赞叹,就是如此。又容易又殊胜。你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是不殊胜。

 

殊胜的东西,往往不容易得到。往生极乐是第一的容易、第一的殊胜。极容易极殊胜同时并得,真是不可思议。所以蕅益大师赞叹:是十方世界之所无,唯极乐所独有。如是胜异超绝(胜是殊胜,异是奇异,超是超出,绝是绝妙),言思莫及。‘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蕅益大师的赞叹,是发自肺腑。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是这样的超情离见,这是极乐唯一独特超异之处,凡夫往生都不退转,并寿命无量,所以都是决定成佛,这不是凡夫卜度计较的思维心所能测。如果不是当人的妙明真心、众生本有的佛性登峰造极,持名的奇异功德,弥陀大愿的弘力,如何能有这样殊胜的妙果。这正是六字洪名一乘愿海的不可思议功德。

 

 

待续 ...

 

来源:http://bookgb.bfnn.org/books/0110.htm#a000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