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政经军事] 《抗战之旅》前言及番外(写完前言番外居然没了正文,作者是阉党!!)

本帖最后由 xxxs 于 2015-4-13 08:00 编辑

(本文一如既往的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原作者:【龙空】潘泽康 / panzerkom

另,各位同学,求龙币。同时求建议不太怕禁忌字的书站给大叔存稿,毕竟这是一个严肃的系列,大叔并不想正文部分也通篇都是“土共”、“常公”这样的字眼。

嗯,言归正传...)

潘泽康论史(A卷)

《抗战之旅》系列

前言

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那是一个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本民族的独立自由、为了子孙后代不做恶邻的奴隶而慷慨就义、抛头颅洒热血、以自己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的时代;那是一个各方势力互相勾心斗角、借刀杀人的时代;那是一个老百姓的性命贱如草芥的时代;那是一个能让你看见人性最光辉的一面以及人性最黑暗的一面的时代;那是最好的时代;那也是最坏的时代。那,就是抗日战争。

抗战确定了其后中国历史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走向。所以,抗战这个话题,经久不衰是有道理的。但是,目前在中国大陆的社会主流语境中,除了娱乐抗战这个题材的各种雷剧,就是各种“60年了...”之类的煽情流伪真相文。所以,笔者的《抗战之旅》这个系列,将会尝试尽量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以大量的美国及日本的史料为基础,带着大家一步步的重温这段痛苦但发人深省的历史。看看中华民族怎样在亡国灭种的悬崖边缘挣扎着爬了回来,又是为什么能够爬回来。本系列的侧重点将在军事方面,辅以政治、外交、经济层面。本系列将尽量避免煽情及热血的描述,而以一组组当时的数据、一段段当时的记载、一个个冷冰冰的事实、血淋淋的战例,让你知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到底意味着什么。

关于抗战,国共双方的史料很多都带有感情色彩。所以,本系列将以原始的美国军方战史研究为主,日本军方的史料及英国人的《剑桥中国史》次之,原始的中文资料为辅。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就是,日本人也许会刻意瞒报自己的伤亡、抬高战果,但显然不大可能只隐瞒被国方打死的人、不隐瞒被共方打死的人;又或者只抬高对国军的战果而不抬高对共军的战果。同样道理,美国军人、英国史学家也绝不会刻意美化共方、丑化蒋方。所以,美、日、英的视角在研究抗战史的时候,是有其中立性的。如果这三家都在众口一词的阐述同一个事实,那么,很有可能历史的真面目就是那个样子的。本系列的每一句话都将以史料为基础。同时,笔者坚信“授人以渔”的道理,本系列引用的资料和数据将会明确指出来源,以便读者自己查找、核实。

本系列主要引用的史料如下,大部分都能在网上找到供下载的版本:

《中-缅-印战区》系列第一部,《史迪威的中国之旅》,Stilwell's Mission to China。战后即开始写作,定稿于1952年,出版时间为1953年。作者为美国陆军军事历史研究中心(US 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CMH) 的 Riley Sunderland 以及 Charles F. Romanus ,前者战时在新德里的盟军司令部任职,后者在重庆的盟军司令部。这套战史综合了美军战时的各种文件、记录、战时日记、战报和通信,以及美军各指挥官的日记和个人记录,内容十分详实。成书时间离二战结束并不久,当事人仍记忆犹新,所以作者采访各战地指挥官的口述部分的可靠程度也非常高。成书后的书稿更是经由CMH的十几名编辑检校、核实,并由包括艾森豪威尔、马歇尔、魏德迈在内的数十名美军高官过目,乃是研究美军对战时中国战场观感的不二之选。而且,出版时正是美军和共军刚刚在朝鲜战场上大打出手之时,美国人绝无替共方说好话的道理。这也是《中缅印》系列的珍贵之处。

《中-缅-印》系列第二部,《史迪威的指挥困境》,Stilwell's Command Problems,出版时间为1956年,作者同上。

《中-缅-印》系列第三部,《势若危卵的中印缅》,Time Runs Out in CBI,出版时间为1959年,作者同上。

《中国战区防御作战》,China Defensive: 4 July 1942 - 4 May 1945,出版时间为1995年二战胜利50周年,作者为美国陆军军事历史研究中心的 Mark D. Sherry 。内容为包括前述《中缅印》系列的多卷美军战史研究综合而成。

《大东亚战争全史》,作者为服部卓四郎,战时先后担任任日本帝国关东军作战主任参谋及陆军参谋本部作战科长,主导了1944年的一号战役(大陆打通作战,亦即中方所称的豫湘桂战役)的计划制定。虽然充满了为日本侵略战争的开脱,但是对于研究战时的日本视角非常有价值。

《支那事变陆军作战史》(中文版译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个人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回避那个字眼,知耻而后勇嘛),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于战后出版。

《北支治安战》(中文版译为《华北治安战》),作者、出版者同上。

《支那派遣军战记》(未见中文版),作者、出版者同上。

《剑桥中国史》民国史上、下卷,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费正清、崔瑞德主编。

这个系列也许会让你悲愤莫名、让你泪如雨下、让你感到羞耻万分,但那都不是笔者想要的。笔者想要的,是让你思考,让你想“为什么会这样?”、“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历史重演?”;笔者想要的,是让你振作,让你下定决心说“我绝不能让这样的命运落在我的子孙后代身上!”

如果你是在中国大陆上的学,看完了这个系列,你会发现,其实你的课本上对这段历史的论述,比台湾的课本以及网上的各种“真相文”更贴近史实。同时,你会了解为什么“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你会发现,是什么导致了美国在抗战后的国共内战中转身离去,而不是出死力帮国民党;为什么说,蒋介石丢掉大陆是咎由自取。

独立思考并不代表故意跟学校老师教的对着干,而是说要自己到原始资料、数据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希望这一系列也能对各位同学的求学态度有所帮助。



《抗战之旅》系列
番外(1) 之 “坑队友算是贡献?!” 或曰 -- 连薛岳也差点儿给“蒋公”害死了呢

没有开写正文就先写番外充分证明了楼猪大叔是一只很懒的大叔。好吧,老实说,是写完了沉甸甸的话需要轻松、搞笑一下。就先时间倒流一下,侃侃楼猪大叔是神马时候、又是为神马开始研究抗战史的吧。说来也许有点让人吃惊,楼猪开始研究抗战史是为了女朋友。确切的说,是为了大学时期的前女友--媛。媛是台湾人,而且她家是绿营的,所以对土共十分的不待见。台湾的历史书与国民党抗战时期及战后的宣传一脉相承,开口必称共方“七分发展、两分敷衍、一分抗日”以及“游而不击”。大叔对此有些不同意见,所以开始了在学校的东亚图书馆以及综合图书馆的军史类翻故纸堆的生涯。大概真的应了弗洛伊德说的“人类所有的行为,其源动力都是性”一言(弗公大意如此,引言若有偏差勿怪)。(暗中吐槽下:有这种想法的阉党注定孤独一生)



时间快进到今日,看到最近龙空军史坛上关于抗战的话题又多了起来,所以也想自己写些东西,正本清源一番。不过,这个系列真写完了,不但蒋粉要恨我,搞不好太祖粉也会有几分不爽。但是史实就是史实,请读者君相信,楼猪大叔只是一只实话实说的大叔。同时,也欢迎能拿出干货的同学积极参与讨论。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楼猪大叔看到诸如“60年过去了...”之类的东西都是嗤之以鼻,连回复“白痴”二字的心情都没有。(马上就有“70年过去了...”的版本,大叔铁口直断 -- 两年之内。到时候请称赞楼猪大叔料事如神   )不过,如果大叔要回复这类抒情的伪真相文,会怎么做呢?

简单版:如果坑队友算是贡献的话,没错,抗战中“蒋公”的贡献最大。

搞笑版1:如果你是公司高管的话,你会跑去跟老板这样说吗--“老板老板,我对公司的贡献可大了。不但帮公司亏了三百多万、还让公司一百多个资深骨干滚蛋了!”

搞笑版2:如果你打篮球的话,你会跟同学这样吹吗--“嘿嘿,我打球可厉害了。不但帮对方得了三百多分、还使绊子让十几个队友伤退下场了!”

140字微博回复版:没错,69年过去了,我们还记得“蒋公”是怎样借刀杀人、铲除异己、残害忠良的。就连薛岳将军这个他口中的爱将、英雄,都差点儿因为功高震主而被“蒋公”在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中害死。不信?查查美军军史中心写的《中-缅-印战区》系列第三部,《势若危卵的中缅印》,Time Runs Out in CBI,第71页。

让人不寒而栗的史实就是,在1944年,就连薛岳这个在抗战前帮他拿下整个西南、追击红军超过万里、劳苦功高,抗战初期和中期顶住了日本人对长沙三次攻势、他自己口头上盛赞不已并公开表彰的人,“蒋公”都处处掣肘。在1944年夏天和秋天豫湘桂战役最危险的时候,仍然禁止美军空运军械、弹药给薛岳,更遑论给薛岳增兵。史迪威为此跟“蒋公”拍了桌子,不果,这也加速了史、蒋两人的决裂。史迪威的继任者魏德迈面见“蒋公”的时候也提及直接给薛岳装备、弹药,同样遭到否决。“蒋公”的行为直接导致了豫湘桂战役中湖南、广西战场薛岳部的溃败,衡阳、长沙、桂林、柳州相继沦陷。在1944年12月,国军差一点儿就连贵阳都丢掉,令重庆和昆明门户洞开。

有同学要问了,是不是担心空中运力不够?答案为否。在贵阳危急的时候,“蒋公”终于点头答应增兵西南战场,美军1944年12月22日开始空运在印、缅方向的国军第14和第22师回防昆明,1月5日空运工作即宣告完成。(见《中缅印(三)》第147至150页)这次空运的两个整师的部队人员及装备大件包括:

25,105  名中国士兵及随身装备
249  名美军联络官及教官
1,596  匹骡马
42  辆卡车
48  门 75-mm 榴弹炮
48 门 4.2-inch 重迫击炮
48  门 37-mm 反坦克炮

而当初在1944年薛岳本人为了防止日军在湖南方向取得突破而再三要求通过空运得到的,又是些什么装备呢?《中缅印三》第71页记载如下:

3000 支步枪
600 挺轻机枪
150 门迫击炮
500 个掷弹筒
以及相应的弹药

是的,仅此而已,是后来贵阳告急之时运量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从轻机枪和迫击炮的数量来看,只是补充部队损失的装备。而“蒋公”连这都没有答应。命令将领去打仗,却又要卡住他的军械、弹药,再三请求都不允。这种行为,不是借刀杀人又是什么呢?

“蒋公”对待非嫡系的思路其实很清晰。命令你去打仗,然后不给你必需的物资。你如果不去,就是抗命,更有理由不给你任何物资,“游而不击”之类的口诛笔伐是轻的,有可能的话就直接枪毙你了。你去打了,输了?很好,作战不利,兵权交出来。赢了?也行,给你发个一吨重的奖章,然后明升暗降的给你个高级顾问的名头让你回京,夺了你的兵权。你不肯交兵权?还是可以,从体型到智商都像猪的嫡系往你身边塞几个,分了你的功劳还是轻的,你下次再要打仗的时候专门拖你的后腿。出身粤系的薛岳、桂系的李宗仁的遭遇都能印证这一点。

薛岳深知,不战而退,自己就是给了“蒋公”一个借口把自己弄成韩复榘第二。所以他打了,所以他败了,这次败得很惨。其实,看到这里,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薛岳在1942年闹辞职以及1946年国共内战初期坚辞“蒋公”要给他的职位。“要我上前线去打仗拼命、又要卡我的装备、弹药,不带这么玩的。”

抗战中,“蒋公”坑队友的事例,这只是冰山一角。在正文中会慢慢逐一道来。

附,《中缅印(三)》第71页图及全文翻译,有趣部分为笔者标红:

武装薛岳的尝试

因为在中国东(南)部的日军交通线从薛岳将军的第九战区通过,也因为陈纳德在中国东(南)部的最后两个基地在薛岳将军的地盘上,魏德迈和陈纳德对于给薛岳提供武器装备有着共同的兴趣。然而,几个月前,史迪威的总部已从蒋委员长那里收到命令,只能运空军用的物资去中国东(南)部,并得到强烈暗示,指蒋委员长并不相信薛岳。同时获得的暗示是,薛岳将军是在中国东部和东南部的众多只忠于国民党而非委员长个人的军阀中的一员。

1944年夏季最关键的几个月里,当坚城衡阳势若危卵之时,陈纳德将军曾多次要求史迪威向薛岳提供武器。而史迪威服从委员长的命令拒绝了。到了1944年11月,薛再次通过(陈纳德的)第十四航空军恳求得到装备。 1944年11月30日,魏德迈当面向委员长提起此事。他告诉这位中国的领导人,薛岳要求得到3000支步枪,600挺布伦轻机枪(英国版的“捷克造”),150门迫击炮,500个掷弹筒,及相应的弹药。提到此次要求是从第十四航空军处来的时侯,魏德迈说到,他不会不经委员长的同意便批准。蒋答曰,薛的请求可以置之不理。

蒋委员长的话有几方面的含义。因此,魏德迈要求蒋委员长对美国发放物资给中国前线指挥官的准则做出明确规定。魏德迈承认几个美国总部之间的协调一直不好,在他看来,萨尔温江方面的德恩和中国东(南)部的陈纳德已经习惯了独立行动。蒋委员长说,他会让中国将领无法通过国民党军械部之外的渠道要求得到装备。但这个答复仍然不能解释委员长对薛岳的态度,所以,魏德迈直接了当的问道:“薛岳是一个忠诚且有能力的将军吗?”委员长答曰:“能力是有地,而且参加革命很久了。”

(之后,比史迪威会做人得多的魏德迈再也没有向蒋当面提此事。并去信陈纳德,让他转告薛岳“自己跟蒋说去”。其实,魏总自己也心知肚明,薛岳要能够直接从蒋那里拿到需要的东西还会四处求爷爷告奶奶吗?笔者读到此处不尽掩卷长叹,摊上这样一个老板,薛岳同学已经做得很不错了。)

图一,《中缅印(三)》第71页:


  

图二,《中国战区防御作战》封面:




图三,《中-缅-印战区》封面:





《抗战之旅》番外(2)“蒋公”坑你没商量(补完)




《抗战之旅》之番外(2)“蒋公”坑你没商量(补完)兼衡阳保卫战小考

上篇番外(1)中提到,在豫湘桂战役打得如火如荼的1944年夏季到11月这段时间,薛岳多次要求空运急需的步兵用军械、弹药到战区,但是“蒋公”严令美国人不得轻举妄动,要求美国人对其请求置之不理。史迪威提出,不允;魏德迈当面提出,还是不允。上次有的同学不信,觉得这是史迪威在卡薛岳的装备,是史迪威反革命集团在构陷“蒋公”,以达到其篡权夺位、成为史委员长、史公、史大总统的目的。暂且不论魏德迈和史迪威是平级,是史迪威的继任者,而且两人私交并不好,魏德迈并没有必要替史迪威开脱。这次,再提供一份豫湘桂战役中衡阳保卫战时期的原始电报文,内有其编号,以便想找真正原始资料的同学去美军档案库查询。而且,我们可以顺便看看衡阳保卫战前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当然,相信看到了1944年那些泛黄的电报纸原本,结论也不会跟美军战史中心在1953年做出的结论有什么分别。

《中缅印(二)》对衡阳保卫战前后的描述如下:

1943年12月开始,史迪威就坐镇缅甸战场,在缅甸前线和新德里之间穿行,筹备及指挥夺取密支那以及缅甸北部的战役,以达到打通滇缅公路的目标。直到1944年9月6日,他才陪总统特使赫利回到重庆。在此之前,“蒋公”在6月5日向史迪威的重庆盟军总部发出过明确的命令,通过驼峰航线运往中国东南部的物资只能是供陈纳德的第14航空军用的空军物资,而不能运送供陆军使用的军械和弹药。

这个决定是更早之前做出的。华盛顿盟军峰会之时,陈纳德和宋子文在罗斯福面前力陈单凭陈纳德的空军和已有的中国陆军部队和装备就能守住湖南和广西并有效打击日本人。驼峰航线并不需要运送陆军装备到中国以便加强中国西南方向的地面部队。陈纳德辩赢了史迪威,令罗斯福支持这一计划。所以,当史迪威的缅甸攻势在1944年2月正式开始后,以及另一方面的中国战场上,日本人在1944年4月发动一号战役(中方称为豫湘桂战役)时,驼峰航线运力是完全倾向于陈纳德的第14航空军的。

笔者插述一下,陈纳德和史迪威的陆空之争在这里简单讲讲。史迪威的意见是驼峰运量应该倾向陆军装备,在不削弱中国战区其他方向的基础上在云南建立起一支机动力量,用于打通滇缅公路;而陈纳德的意见是驼峰运量应该全部给他的第14航空军,凭第14航空军加上已有的中国陆军部队和装备就能守住中国东南部及打击日本人。有很多人会以驼峰航线最后总共运了65万吨物资进中国,而滇缅公路1945年1月开通之后只运了11万4千吨物资进中国来试图说明史迪威打通滇缅公路没有意义。但是,攻下滇缅公路上的重镇密支那的一大作用,其实是使日军不能使用此处的机场,让驼峰航线的运输机能使用经过缅甸上空、更安全的南线,而不必只能飞北线、在喜马拉山脉的雪山间穿行。更何况,载重量比C-47大三倍、但是升限不及的C-54根本无法飞北线。C-54A这种连卡车和榴弹炮都装得下的四引擎机在1944年10月驼峰南线安全后开始大规模运用,番外(1)提到的两个师空运回防时的重装备就是由它运的。盟军拿下了密支那后,驼峰航线的运量也一下子就上去了。陈纳德在1944年初还在为驼峰物资能否达到每个月6千吨而头疼。5月17日密支那机场被盟军攻下,没有了密支那的日军飞机干扰后,驼峰航线的运量在1944年7月达到了1万8千吨,1944年11月达到了3万9千吨,1945年7月达到了7万1千吨。驼峰航线从加尔各答港直飞昆明的南线和从阿萨姆邦到昆明的北线图如下,亮蓝色的为从云南经缅甸通到印度东北阿萨姆邦滇缅公路,两条航线之间的正中、在公路上的红点就是密支那(出自美国空军杂志,暂时没有更大的图了,除非以后笔者自己做一个,抱歉):




回来讲一号战役,北面的河南方向本文只会简单带过,第一战区有蒋鼎文和汤恩伯这对活宝在,坐拥四十万大军面对十四万日本人。结果日本人4月17日开始进攻,23日便攻克交通枢纽郑州,三个星期就完全拿下了平汉铁路(北平至汉口)北段,第一战区四十万中国军队作鸟兽散。直到洛阳以西、陕西门口才站稳脚跟。

湖南和广西方向,日军的攻势从4月27日开始,6月14日攻占沅江、益阳、浏阳,16日开始进攻长沙。18日,长沙陷落。日军开始分三路向衡阳进军,薛岳的第9战区部队从20日开始向日军进攻以迟滞其攻势,与左右两路日军分别交战于湘乡和醴陵,成胶着势态。但中路的日军第68和116师团在24日到达了衡阳城下,并于26日占领机场。6月27日起对衡阳发起第一次攻坚,至7月2日,不果,暂停攻坚。7月11日,日军发起第二次攻城,至7月20日,没有太大进展,再次停止攻坚。

《中缅印(二)》第402页的这封电文就是7月21日由Z部队(在重庆训练中的新美式师)的参谋长林赛准将发给在缅甸前线的史迪威的。在电文原文之前,《中缅印》提到,守贵州的张发奎和守广西的白崇禧都联络过美军希望得到地面装备以便为衡阳一旦失守时做准备。重庆盟军总部的赫恩少将跟陈纳德沟通过,陈纳德表示应该运地面部队的装备并同意让出驼峰运输的吨位。赫恩的建议是首先拿出包括步兵武器和三个基数弹药的两百吨物资给桂林机场的守军。但是因为之前蒋的命令,还是必须经由蒋或者他的军委会批准。但是这个批准迟迟没有来。

电文原文全文(红括号内)翻译如下,绿框内为电文编号及日期:


Z部队的观察员7月20日从第9战区回到本部,并带来薛岳将军协助他重新装备并训练目前在郴县的第4军的请求。薛岳提到的帮助包括用我们的影响力让中国人(笔者注:“蒋公”的军委会)把目前在桂林、应该用于本战区的装备发放给他并从你那里得到更多装备。

薛岳将军不愿直接向军委会请求,因为请求肯定会被拒绝。我个人与白崇禧将军谈过这个问题,他说他绝对不会向重庆发这样的请求,因为(重庆)即使有物资也不会给他们。我的个人意见是,第9战区没有得到军委会现有的物资。此间有消息说,李济深元帅、张发奎将军、余汉谋、薛岳、(云南省长)龙云以及其他四川的异见者在商量假如中国东南部与重庆之间的交通线被日军切断后成立一个自治政府。李济深元帅将任首脑。我认为目前装备发放上的困难是中央政府忌惮这个群体而造成的。

图一,《中缅印(二)》第402页,含7月21日电文原文



《中缅印(二)》接下去写到,因为之前“蒋公”已经有明令不许给装备第9战区,所以史迪威没有违抗蒋的命令擅自采取行动。而且,7月7日,美国政府已经明确表示希望史迪威代替蒋成为中国军队的总指挥。假如史迪威此时擅自武装薛岳、白崇禧、张发奎这些人,则很可能被认为是在拆蒋的台、逼宫。另外,如果给了他们武器,而东南的这些将领真的倒蒋、造成内乱的话,则史迪威就会变成大罪人。所以,史迪威最后的结论就是给陈纳德发电报,让跟蒋私交很好的陈纳德自己跟蒋说要让出驼峰吨位,加强第9战区的地面部队。

美军后来对李济深串联事件的调查结果是前线各主官没有主动参与,也没有积极响应李济深的号召。所以,至少陈纳德并不认为豫湘桂战役期间的薛岳有倒蒋的企图,后来陈纳德还是一再的向重庆盟军指挥部转交薛岳要求直接得到空运补给的申请。直到史迪威离职,魏德迈就职还是如此。这才有了番外(1)中魏德迈和蒋面谈时候的对话。笔者个人对这件事的解读是:李济深这个已经没有兵权的老头子不甘寂寞,在自high。他联络薛岳、张发奎、余汉谋这些粤系旧人以及其他一切有可能支持他的人,无非就是想让这些人在他公开提出自治之后声援。不过,看事情后来的发展应该是无人响应。

陈纳德在7月底有没有直接跟“蒋公”提起用驼峰运输直接增援前线的事,《中缅印》没有原始电文的记录。笔者个人觉得应该是有,但是没有很坚持。所以到了最后,无论是苦战中的薛岳,还是困守孤城的方先觉,还是立刻就要面对日军铁蹄的白崇禧和张发奎,都没有得到装备上的援助。当然,得到全部驼峰吨位的陈纳德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做。第68混合航空联队在文森特准将的带领下,从湖南战场一打响开始,就对湘江沿岸的日本补给线以及围攻衡阳城的日军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打击。白天时间,美军战机对衡阳城附近任何敢于爬出战壕的日本人都进行了无情的扫射,而美军的记录中更充满了各种某日某日击沉日军驳船一艘、击毁日军车辆若干、炸毁日军物资仓库数处的记载。饱受补给不足以及美军战机每天在头上肆虐之苦的日本人在《一号作战之湖南战役》中这样写到 -- “美空军的战斗机依然夜以继日的在我上空做低空盘旋以威胁我军。酷暑中困难情况不断加剧,直到衡阳陷落为止。”另外同一章还记载衡阳附近的日军就地收割刚刚成熟的稻谷为军粮,以及副食不足,把南瓜叶和各种野菜都吃光后只能用盐下饭,显示出日军补给的困难。

在衡阳城守军弹药将尽、而“蒋公”又迟迟不允许美军直接空运陆军装备、弹药补充第9战区之时,68航空队的文森特将军把库存不多的、供他们自己使用的75毫米炮弹以及.50英寸(12.7毫米)机枪弹空投进了衡阳城。看到这里,有同学也许要问,空军也用75mm榴弹炮?!答案是:没错,有一个版本的B-25 -- B-25H,机首装了一门75mm榴弹炮。见下图:

图二,B-25H 机首照



图三,B-25H 机首75mm榴弹炮构造图


本帖最后由 xxxs 于 2015-4-13 05:59 编辑

百度百科中“衡阳保卫战”及“方先觉”词条中,疑似照抄蒋氏军委会的说辞,把衡阳失守的责任全盘推到了薛岳头上,指其见死不救。对照美、日战史的记载,倒是相映成趣。想一想,用人又疑人的“蒋公”在收到方先觉的“来生再见”电报后回了个“上帝保佑你们”,还真的是讽刺。

有了各种用户可以自行修改的百科,历史真的成了让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下面贴出百度、互动、维基三个百科里自相矛盾的叙述,仅供参考。

百度百科里是这样写的:
1944年5月27-8月8日,侵华日军为了打通大陆交通线以挽救孤悬南洋的日军,鼓舞太平洋战役屡遭败绩而日本军民低沉的士气,遂发动豫湘桂战役,衡阳会战成为豫湘桂战役的最重要阶段。1944年6月18日长沙沦陷,日寇分三路南进,直指衡阳市。中国陆军第十军守卫衡阳,兵力1.8万人,军长是方先觉。在兵源不足、装备不全、援军不到、粮弹不继的情况下,仅凭粗陋野战工事,抗击着日军五个师团及独立第五旅团共11万余人的围攻,历时长达48昼夜,中方伤亡1.5万余人(其中阵亡7600多人),日军伤亡6万之众(其中被歼19000多人),导致了日本首相东条英机下台。

互动百科中,对衡阳沦陷前的最后一刻是这样描写的:
8 月7日,敌机和炮兵继续对守军核心阵地进行轰炸、扫射和施放毒气,步兵则趁机楔入。守军靠空投,粮草、弹药已相当困难,炮兵无炮弹御敌,改成步兵。守军经46个昼夜盛夏酷暑的激战,未得休整,食物匾乏,营养不良,痢疾流行,医药奇缺,非战斗减员严重,已没有堵截缺口的兵力。日军探知演武坪是守军的薄弱部位,便集中火力猛攻。守军的文书、军医、看护以及留城的百姓,都拿起武器同人城敌军展开激烈的巷战。第三师九团团长鞠震震壮烈牺牲;虎形巢、接龙山、小西门、五桂岭。回雁峰。岳屏山守军亦血染征衣,赤地一片。情况万分危急,第十军军长方先觉等向重庆国民党最高当局发出最后一份电报称:“敌人今晨由北门突人以后,即在城内展开巷战,我官兵伤亡殆尽,再无兵可资堵击,职等誓以一死为报国家……来生再见。”蒋介石回电:“祝上帝保佑你们。”8月8日拂晓,衡阳在外无援兵,内无弹药的情况下落入敌手。

维基百科如是说:
8月8日,凌晨四時日軍逼近第十軍指揮所,方先覺認為戰事已然絕望,便舉手槍自殺,但為輜重團團長李授光與副官王洪澤奪下,槍響彈虛出。最後敵兵至,軍長與其他師長在日軍有條件投降的勸誘下接受投降並解除武裝,衡陽淪陷。衡陽守军陣亡4000、傷兵9000、最後日軍統計受降總數有13306人。至於包括外圍攻堅單位的損失總計死傷86,752人,失踪21,531人。
(维基此处包括外围援军伤亡的数据出自《抗日聖戰中的衡陽保衛戰》,白天霖將軍編著,1984年台灣天工書局出版。)

《抗战之旅》之番外(3)请问您是国粉还是蒋粉?

在听到“抗战都是国军打的”这种论调的时候,其实可以这样回答 -- “没错,100%都是国军打的,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也都是国军。这两支队伍打了不少仗,在敌后光复了不少土地,解放了不少人民。您是不是也应该粉一粉他们?”或者,可以反问一个更深入的问题,“您粉的是国军还是蒋军?”

在美国陆军军史中心出版的《中国战区防御》的概述部分,有这么一段关于抗战的叙述,【“即使面对日本这个共同的敌人,中国社会仍然严重分化。有的人支持国民党;有的人支持只是名义上忠于国民党的各路军阀;还有的人支持共产党”。】也就是说,在美国人看来,不能简单的对抗日队伍二元化分开,把所有不是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划归到一个对立的“国军”名下,而是应该分为三方:“蒋公”控制的国民党中央及其中央军,或曰蒋方、共方、以及第三方势力。如果硬要把“共军”从“国军”里面拆分开来的话,则诸如东北军、西北军、晋系、桂系、粤系、滇系、川军这样的各路派系,乃至各种土匪、土豪武装改编的抗日队伍都得从“国军”中分离开来。

事实上,美国人在这件事上的视角还是挺客观的。虽然1937年8月第二次国共合作以后,全中国所有主要抗日势力都奉蒋为共主。但是,可以说,包括“蒋公”本人和共产党在内的各方势力都有各自的私心。作为共主,蒋在装备、粮饷、增援上严重倾斜于自己的嫡系中央军,而对于非嫡系的部队,即使是在苦战中的部队,大多数情况下都没有全心全意的支持。即使对于国民党官方大肆宣传的英雄,打出了“台儿庄大捷”、桂系的李宗仁,以及打出“万家岭大捷”、粤系的薛岳都是如此。(薛岳在豫湘桂战役中遭遇的具体情况见番外1和2)这就难免非嫡系的第三方势力有异心。而蒋在抗战之前及期间对非嫡系部队的处理方法,如先鼓动或命令非嫡系进攻敌人(无论这个敌人是苏联、中共还是最后的日本),然后在后勤、支援上加以各种拖延、掣肘,更是会让这些部队生出“蒋方在驱虎吞狼、借刀杀人”这样的想法,造成非嫡系各部队主官产生避战、保存实力以自保的欲望。

仔细研究一下抗战前后,在蒋方以及共方以外的第三方地方势力与蒋的各种矛盾,则会加深这种认识。1927年蒋开始清共以后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前,包括宁汉分裂、蒋桂战争、蒋冯战争、中原大战,蒋和各个地方派系之间的军事冲突不断。九一八之后,七七事变之前这段时间,西安事变以及其中张学良的东北军、杨虎城的西北军的事迹,大家都耳熟能详,这里就不再累述。粤系李济深、蒋光鼐、陈铭枢、蔡廷锴等人带领的十九路军,在一二八事变中在上海浴血抵抗日军之后的下场大家也可以自行查找。

当然,这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上面说到的各方势力也没有一个纯洁得像小白兔。不过,蒋方没有全力抗日在美国军方史学家眼里是不争的事实。这里借用《中国战区防御》中的一段话来说明:

美国对于国民党(在抗日上)的不作为日甚一日的焦虑甚至导致了美国人对中国共产党的兴趣。史迪威曾经对马歇尔和罗斯福抱怨过,高达50万的国民党兵力被用于围堵共产党而不是打击日本人。与此同时,被蒋方军队和日本人一同困在延安的太祖则在华北开始了一场雄心勃勃的游击战役。1944年2月9日,罗斯福正式要求蒋同意美国派出观察员到延安以收集军事情报并协调营救美军飞行员的工作。尽管美国保证行动只是军事上而非政治上的,蒋仍然拒绝了这项请求


原文如下图:



那么,共方到底是否真心抗日,或者说,共方跟蒋方相比,谁更积极,谁的贡献更大呢?也许,下面这幅美军制作的,二战结束时的势态图能让大家有个更直观的了解。图中粉色部分为日占区,斜条纹部分为共方的根据地: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