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历史人文] 【转】从北宋到明代的早期中国纸币

本帖最后由 林羡鱼 于 2023-2-19 01:57 编辑

交子是中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起源于北宋初年的四川地区。事实上交子最初并非法定货币,而是作为商业信用凭证使用。当时四川用铁钱和铜钱交易,商人购买商品动辄使用数十甚至上百斤的货币,流通起来很不方便。有鉴于此,为商人经营和保管大量现金业务的交子铺户便应运而生。随着交子对民间金融和市场经济影响的扩大,朝廷于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在成都设立了益州交子务,主持交子的监管与发行。至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朝廷逐步以钱引取代交子。钱引在纸张和印刷上更为精良,但无计划地增发且不予兑换等不规范的政策,成为日后贬值的主要原因。

      宋代纸币在许多方面都不是太成熟,而到了元代,无论是纸币的印刷工艺亦还是其发行制度上均更为完善。从现有史料来说,宋代纸币并无实物留存,元代的中统元宝交钞便是中国现存最早官方印刷发行的纸币实物。中统元年(1260年) ,元世祖忽必烈登基后先推行以丝为准备金的交钞,并于该年十月发行中统元宝交钞。中统元宝交钞在形制上与现代所使用的纸币已十分相似,虽仍有存世,但想见到实物还是非常困难。

      元代复置尚书省后,为了中统元宝交钞贬值后的币制改革,尚书右丞叶李按照南宋末年曾经献过的钞样稍作改动,于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 发行至元通行宝钞,与中统元宝交钞并行,一贯当中统钞五贯,两贯当白银一两,二十贯当黄金一两。至元通行宝钞是用桑皮纸印刷的,共发行十一等钞值,分别为贰贯、壹贯、伍佰文、叁佰文、贰佰文、壹佰文、伍拾文、叁拾文、贰拾文、拾文、伍文。因年代久远,所见实物均有残缺,早年拍卖会上仅剩不到三分之一的残片也能拍出二、三十万元人民币的高价,足见其珍贵程度。

      直到顺帝至正十年(1350年)发行至正元宝交钞时,至元通行宝钞的发行额已高达三千六百十八万余锭,无疑是元代流通的重要纸币。马可·波罗在元代来到中国发现纸币之后,在其所著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详尽地介绍了中国的纸币,对后来欧洲的纸币发行造成了深远影响。

      明代初期颁布了洪武通宝钱制,起初是希望统一全国的铜钱制度,并未想要发行纸币。可天不从人愿,除朝廷财政短缺和铜料不足所导致的铸造与供给困难之外,习惯使用轻便纸币的商人们也不愿在商品交易时为沉重的铜钱所累。有鉴于此,洪武八年(1375年)由中书省造大明通行宝钞,一贯等同于铜钱一千文或是白银一两,四贯当黄金一两。其面额有六种,分别为壹贯、伍佰文、肆佰文、叁佰文、贰佰文、壹佰文。至洪武十三年(1380年),因胡惟庸案爆发,明太祖朱元璋分中书省之权归六部,于是户部又加发小钞五等,伍拾文、肆拾文、叁拾文、贰拾文、拾文。与前朝相似,明代推行的倒钞法,只出不进以及多发行少回收等政策,造成纸币不断贬值甚至无人使用。永乐五年(1407年),米一石值钞三十贯。宣德七年(1432年),宝钞一贯只值铜钱五文。正统九年(1444年),米价已经涨到一石值钞一百贯。至弘治、正德年间,钞制实际上已经失去意义,宝钞几成废纸。

      历代为防范纸币伪造,都使用特殊的材料并参杂其他物质来制作钞纸,而大明通行宝钞则采用了更先进的防伪措施。前面提到元代纸币主要用桑皮纸造的,其实明代纸币也是如此,但却是取用能更好制作皮纸的第二层桑树皮,并混合了废弃公文纸打成的浆作为辅料,使造假者难以仿制。在十一等不同钞值的大明通行宝钞中,除壹贯还有机会能够欣赏甚至上手外,其他面额的实物已鲜能见到。而壹贯钞长338毫米,宽220毫米,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票幅最大的纸币。

      从北宋到明代,无论是钞法制度的不成熟,亦或是后期所暴露的剥削本质,都导致了纸币快速贬值而被迫更发或停用。但毋庸置疑的是,纸币的出现开启了信用货币制度的先河,不但促进了商品流通,加速了经济社会发展,更为后世的金融体系打下了基础。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