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华尔街日报:中国经济改革为何如此迟缓?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对臃肿的国有企业进行了一轮大规模的重组,关闭钢厂,削减过剩产能,在几年的时间内下岗职工最多达3,500万人,最终扫除了经济发展的一些障碍,带来了持续数年的两位数高速增长。

华尔街日报评论称,然而,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近20年后,中国发现自己再度面临国有企业臃肿、债务上升以及产能过剩掣肘经济增长的难题。行业专家称,尽管近来中国政府宣布计划在五年内削减钢铁和煤炭行业的过剩产能,预计将裁员180万人,但这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自然减员,而且最终可能只会清理目前困扰这两个行业的一小部分过剩产能。

目前中国的经济规模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的八倍多,并且社会财富也大幅增加,能够承受有效改革所带来的失业以及换岗的冲击。

那么中国的行动为何如此迟缓?评论认为,1997年至2004年担任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的黄育川说,一个很大的因素是领导人。他说,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朱熔基是一个强硬派,敢于冒险的人,而眼下中共国家主席习近平已经掌控了许多关键的经济委员会,但却没有大胆地推进经济改革。

黄育川表示,在安全和政治方面,习近平将冒险一试,比如进行大规模的反腐运动。黄育川称,但经济方面并不是如此明朗,习近平不愿冒险,似乎对改革将给经济带来的好处不那么确信。

黄育川还称,如今,中国政府更愿意引导国有企业兼并重组,以期打造出一些全球领先企业,相比之下,此前政府更相信市场力量会决出赢家和输家。黄育川目前是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研究员。

在周三中国全国人大会议闭幕之际,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记者表示,到2020年前中国经济将至少保持6.5%的年均增速,并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经济学家称,维持这一较高的增长目标可能是以改革为代价,令经济增长从投资和制造业转向消费和服务业的转型努力受挫。

另外,大陆经济学家们称,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和严峻的基本面形势也阻碍了中国政府推行改革的意愿。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日趋成熟,这使得年长一些的钢铁工人向正在需要劳动力的服务业和高科技岗位转型更为困难,相比之下,早前钢铁厂工人向组装厂岗位转型则要容易一些。

IHS Global Insight经济学家Brian Jackson表示,许多轻松的改革已经完成,而全球需求依然不振,这使得外界越发质疑中国能否解决问题。而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情况是农民涌入工厂,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外国消费者大量购买廉价的中国产品。

黄育川称,上世纪90年代,中国决定改革国企,这并不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选择;当时全球经历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面临来自世界银行和其他方面要求其改革脆弱金融系统的强大压力。

但是黄育川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熔基认为银行改革太过于困难,转而把注意力放到改革政府掌控的几百家大型国有企业上。地方官员所获得的指示就是通过私有化、出售、关厂或其他方式使地方政府从当地的国有企业中脱离出来。

黄育川说,那时出现了大规模工人抗议活动,但朱熔基坚持其立场不变,同时改革启动的速度快于预期。政府各部委对旗下研究机构进行了分拆,助推了中国服务业的起步。制造业获得蓬勃发展。同时,政府开始进行带来就业机会和增长的基础设施建设,尽管此举也引发了一些怀疑的声音。

黄育川回忆称,中国政府曾提出让世界银行为在上海建设一座连接浦西和浦东的桥梁融资,但世界银行予以拒绝,认为车流量不足以支持该项目的建设。最终,中国政府从亚洲开发银行获得了资金。黄育川说,但在三、四年内,这座桥的车流量就达到了让人们难以置信的高水平,事实证明他们此前的看法错了。

他表示,朱熔基的优点是做事坚定不移,敢于冒险同时又坚持一定的原则。
什么东西啊,经济进步以裁员为代价?
是啊,这对你们世界有好处,然后那么多下岗工人感情不是你们管理操心了。
感觉这些国外评论员的立场就一个:数据好看,对华尔街有好处。那就夸你,否则嘿嘿嘿
至于大量裁员或造成的国民生活问题,眼一闭一睁,(⊙o⊙)哦,今天的咖啡有点苦啊。
这么看来习大大真是个优秀的领导人,至少他不会被外国人一通忽悠,就随便让国民付出代价。
那次改革以前,中国产品的特点是便宜质量好。结果搞个改革,似乎减轻了企业负担,但是很多年纪大、经验丰富的技工师傅都被迫下岗,人才断层。加上人心浮动,倒闭了好多企业。而且产品质量一落千丈。
我们那效益好的那些企业不是破产就是被收购了。很多下岗工人脑筋不灵活,不会做生意,又不愿意去沿海打工的,只能卖苦力,过得很惨。也就是脑筋灵活的那些去做生意发了财。

真正需要改革的那些大型国企却没啥变化。几十年如一日的人才浪费、资源浪费。

这种改革就算了吧。虽然经济看上去数据不错,但是付出的代价就是十年间工资涨了两三倍,物价涨了三四倍,房价却涨了快10倍。吃的穿的全都质量大不如前。空气也不好,到处都是污染,人心也很浮躁。

现在怎么敢再来一次这种改革。90年代的时候人多单纯。说下岗虽然有怨言,但是也没人闹事。现在,闹薪、钉子户、医闹比比皆是,老百姓被忽悠了一次,还能被忽悠第二次。
本帖最后由 八月的扇子 于 2016-3-21 03:43 编辑

朱熔基不是什么好东西,他推行的简单粗暴的一刀切的所谓教改,医改,房改,国企私有化,导致那几年成为建国以来中国官员腐败最集中最猖獗,工人最悲催最无助的年月!
多少国有资产流失贱卖,多少国企被趁机改头换面成为某些利益团体和官商勾结的蛀虫的私人企业!多少职工下岗,多少家庭因此生活陷入困境。
最搞笑的是他还自比商鞅,说自己不惜性命也要为国为民如何如何,说的比唱的还好听。
评价一个人,不要看他说什么,要看他做什么,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时间验证一切,如今看看他的那些坐拥亿万财富的子女亲戚吧。典型的好话说尽,坏事做绝的伪君子,无耻狗官
签名被屏蔽
朱镕基比较像海瑞,刚直敢出声,但是手段方面略缺。。。他也并没有整合一只强劲的改革队伍。。。可以说,我们猜中了开头,没有猜中结尾。。。。
但是无论如何,在困境中,他敢出手。。。干了,可能结果好,可能结果坏,但是,作为领导,如果连干得勇气都没有,就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
问题是当时中国并没有很困顿,当然数字不太好,但是老百姓生活并不差。

90年代搞下岗这些改革之前,可以说是中国最好的年代。经济慢慢恢复了,吃的即便宜又健康。穿的当时各种赶时髦,衣料也都比较耐用。住房都有单位分配,普通工人只要结婚都能分到小房子,现在还有很多城市贫民都是住当年分的房子里面。就是买房子也比较便宜,那个时候三线城市的房子几万块就可以买个独栋的房子(我家就是2万块买的,可惜被拆迁了)。虽然没高铁,但是当时大家都不用那么辛苦出外打工,自行车又环保又健康也足够用,买不起车但是也不用发愁拥堵。教育资源也很平均分配,至少小城市一样有好的尽心尽职的老师,学费高中也不过几百块。人的心态也都比较平和,政府的公信力当时是很高的。

我们每次说改革好,就拿现在跟毛时代比。实际上中国最好的是80、90年代。而且当时如果不是一刀切,而是慢慢一点点改革。一个地方根据当地特色先制定一个方略,再慢慢地一层层改下去,让大家都有一个缓冲期,中国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就像习总现在先抓主要矛盾,就是贪腐。先从官员,国企,然后事业单位一层层搞下去,反对的压力也小一些,也搞得下去。要是习总一上台就来个全国性的反贪,那中国现在估计早乱套了。千万别腐败问题还没解决,又开始急着搞经济改革,这次政府可没有90年代的公信力。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