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博客书架

如意

2已有 10457 次阅读  2010-09-07 16:30   标签如意 
    "如意者,古之抓仗也",这是说如意最初的用途.如意发源地为古印度,最先多为木制,角制,骨制等.如意早在战国就传入中国,到了南北朝就成了皇家宫廷之物.从民间传入皇宫以后,实用价值即消失,而是祥瑞的象征,表示事事如意,万事如意,吉祥如意,成了皇家贵族的把玩之物.明清时,更是受到皇家的宠爱,在皇宫的龙椅上,宝座旁,后宫里,到处是多姿多彩的如意,供皇帝,后妃把玩.每当皇帝大婚,庆寿,更是不可缺少的礼物,王公大臣都向皇帝,皇后进贡名式各样的如意,并形成风气.

  如意的材质很多,有牙制,角制,瓷制,木制,也有用玉,翡翠,金银等制成.如意上绘制或雕刻,镶嵌各种图案,如龙纹,凤纹,云纹,联珠纹,灵芝纹,石榴,寿桃,佛手等.相传古代的白娘子盗仙草救许仙的故事中的仙草就是指灵芝,视它为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荷花历来视为高洁,出污泥而不染,表示清廉.石榴表示多子,子孙万代.寿桃,佛手之意寓意福寿绵长.所以,手持如意,就会带来吉祥.这些美好的向往和心愿,永远称心如意,都会变为现实.  

如意的起源

  “如意”一词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是自印度传入的佛具之一,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铜、玉制作,法师讲经时,常手持如意一柄,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中曾出土一柄佛僧如意,银质鎏金,首为云头,柄为直柄。据故宫博物院资料,如意的起源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俗称 “ 不求 ”的搔背工具有着密切的关系。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故称如意,俗叫“不求人”。清《事物异名录》云:“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我国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痒痒挠),又有记事于上的“笏”(亦称“朝笏”、“手板”),如意则兼二者之用。后来,其形态发生分化,一支保留实用功能,在民间流传;另一支强调吉祥含义,向纯粹陈设珍玩演化,有手持如意的菩萨像。

如意的中国发展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得到了普遍的使用,它在这期间非常走红,成为了帝王及达官贵人的手中之物。它与民间的一种“不求人”挠痒痒用的东西,在器型上相结合,实用性上除用它搔痒,还用它显示权杖的作用。最初原型结合如意的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被人赋予了“回头即如意”的吉祥寓意。“君子比德如玉”,玉如意的出现,将玉的坚润不渝美德与如意的吉祥寓意结合,成就了具有中国特色吉祥文化的如意器物。
  从梁简文帝萧纲的诗中:“腕动苕花(苕华喻指美人)玉,衫随如意风”,可以推测出当时的玉如意有随身佩带之大小。清雅悠闲之时,文人雅士吟诗咏赋,和着“如意舞”利用它作为打节拍之物。到了明、清时期,它从实用品逐渐转向了一种
艺术陈设品,供人们欣赏娱乐。如意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基本不变,而柄端由直状变为小灵芝形、云朵形多种形状。头尾两相呼应,主体呈流线形,柄微曲,造型美观华丽。
  古代作为工艺美术品的如意,以清代为多,明代亦有但少见。
康熙年间,如意成为皇宫里皇上、后妃之玩物,宝座旁、寝殿中均摆有如意,以示吉祥、顺心。《清朝野史大观》卷一载: “如意,物名也,唐宋前已有之。”

如意的分类及应用

  如意的品类有珐琅如意、木嵌镶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等。清代的皇帝、皇后用如意作为赏赐王公大臣之物;在皇帝选妃时,若将如意交入一人手中,那就意味着她将成为皇后;民国时代,如意成为贵重礼品,富有之家相互馈赠,祝愿称心如意。
  另外,又有种种如意图案,以喻吉祥之意,例如年年(鲶)如意、万(万年青)事(柿)如意、吉祥(大象)如意、平安(花瓶)如意、四艺(琴棋书画)如意、必(笔)定(锭)如意、四合(四个)如意等等,它们被古代的绘画、建筑、家具、服饰、玉器、瓷器、竹木牙雕广泛运用。

如意的艺术价值及影响

  虽说如意出于各自不同的用途,但最初的如意无疑都是摹仿人的手形,这种创造的构思,也可以说是人的意志的外延。而手形如意演变成卷云形、灵芝形、心字形及团花形如意,是唐以后的事,并用金玉珠宝制作,不仅使其成为一种艺术品,而且还增加几分仙气与祥和的神韵。至清代,如意工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的功能也达到空前的高贵,凡值年节,王公大臣督抚,必进如意于朝,以取兆吉祥,故有 “椒戚都趋珠宝市,一时如意价连城”的诗句。现在北京的故宫、颐和园可欣赏到清代皇家的如意。在民间,大型如意为厅堂的一种陈设,小型如意成馈赠之物,以示吉祥的祝愿。常见材质有金、银、玉、角、牙、翡翠、珊瑚、铜、竹、木等。
  中国传统吉祥物中有不少与年节相关,如意即为家喻户晓的吉祥物。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