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博客书架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6已有 8694 次阅读  2012-03-29 03:48   标签class  face  style 

跟同学一起吃个美味的早餐,谈到昨天的阅读理解,

她安慰我曾经有位作者做以自己文章的试题,结果只有一分。的确,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我都努力以赴的把自己的频道调节到接近的台,不過如果題目根本不是作者本意又有何意義?! ><然后就考试去了~

=====

http://bbs.youth.cn/viewthread.php?tid=413005

「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题,而我却不会做 」 周劼人

 

自己的文章成了高考语文试题,而自己却不会做。今天,本网记者收到网友转发的一个邮件,在某新闻单位任职的周劼人的文章《寂静钱钟书》曾2008年12月24日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不成想却成了2009年的福建省的高考语文试题。朋友看到高考试题,向她求证,她才知道此事。而且一做之下,她发现,做为文章的作者,她竟然没做对。! a, @& n$ [" R/ d3 @+ e
: @1 R \7 r ~2 k
午后,一个国内部的哥们来取件的时候忽然神经兮兮地凑过来问我:“周劼人,你是不是写过一个文章,叫《寂静钱钟书》?”我狠狠地点了一下头:“恩!”心想,老娘被搞进花心社之前拢共没写过几篇公开发表的反动言论,竟然被人逮个正着,要头一颗要命一条吧。

  “啊~~~~真的是你写的吗?”那哥们忽然呈竖直运动状。
" {1 |0 z4 [
  “……恩……是……我……写……的……”我心里有点发毛,像椅子背上慢慢靠过去。 
  
  “啊~~~~真的吗真的吗?”那哥们脸部表情开始抽搐——“你知道你的文章害了少考生吗?” 9 E1 u3 o4 m. e& Z; S
9 s5 Z8 ^- s9 I8 V
  “?”我已经缩到椅子的角里了,再缩就变成椅子了。 d y2 h( G( ? s: S5 ?/ l

    “你的文章是福建省2009年高考的阅读题!真TM难!”男生全身的肌肉在抽搐!
  天,我刚想以死明志,忽然觉得这年头假新闻不要太多,赶紧百度。谁知……(此处省略500字,请直接看附1)1个小时后,我坐在电脑前,开始做用我的文章出的高考题。 ! K3 s6 G% N" o' Y; l h8 ~

    选择题,5选2,我只答对了一个。而另外一个被我认为说出了我这个作者内心最真实意图的选项,竟然是“错”的。/ N- ~( t7 u4 `
' [: i5 a7 a" N, _& c
  两个问答题,出题老师比我更好得理解了我写的文章的意思,把我写作时根本没有像到的内涵都表达出来了,将我的文章进一步“做大、做强、做好”了。我的文章在出题老师这种高超的二次加工艺术中,就变成能“代表先进文化”的了。很好很强大。
  做完题目,我对了对答案,除了第一个选择题,我拿了1分外,其余全错。

  如果说韩寒不会做自己文章出的高考题,那是因为他没上过大学,文化不够的话。那我只能说我要回清华一头撞死,愧对母校对我四年的培养了。

  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题,而我却不会做……
=======

近日,一篇博客《我的文章成了高考(论坛)题,而我却不会做》在网络上传播,引起不少网民对出题人甚至高考的抨击。

本报发表于2008年12月24日的《寂静钱钟书》被选为福建省2009年高考语文阅读题,作为作者的本报前实习生周南(化名)自己试做了一遍题,总分15分中只拿了1分。尤为荒谬的是,一个被作者认为“说出了我内心最真实意图”的选项,参考答案却是错的。

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发现,走出学生时代的“80后”青年回头看“考试”,别有一番理解与滋味。

阅读成了“被阅读”?

“我对了对答案,除了第一个选择题,我拿了1分外,其余全错。出题老师比我更好地理解了我写的文章的意思,把我写作时根本没有想到的内涵都表达出来了。”周南在博客上这样写道。

《寂静钱钟书》倒数第二段写道:“寂静,这是钱先生心底所愿。不要奇怪为什么他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正是他一生的格调。”对这一段,福建高考题问:“加点词语‘格调’的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当作者周南第一次看到这道题时,她一下就傻了。

“我没有想那么多,写到那里,顺手就用了‘格调’一词,哪有多少丰富的内涵啊?”周南对中国青年报记者笑说。

“这题有点难,后来对答案时发现,我基本都没有答到点上。”参加了今年福建高考的某211大学大一学生郑钰莹说。她也在网上看到了这篇博客,并不感到惊讶,“毕竟出题人不是写文章本身的人,所以可能想的方向会不大一样,这也是现在语文阅读题的普遍现象”。

“80后”作家韩寒也曾“细心地完成”了针对自己文章《求医》一节的中学语文阅读题,8道题只做对了3道。甚至,他选错了“画线句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韩寒对此曾评论说:“我真弄不明白为什么中国的语文喜欢把别人的文章一字一句加以拆解,并强行加上后人的看法,或者说是出题目的人的看法。”

“如果有人反驳说韩寒不会做自己文章出的高考题,那是因为他‘没上过大学’的话,那怎么解释我是高考出来的,却做不对题?”几年前是高考省前10名的周南说。

“我当时也认为答案给的不够理想。”2009年福建高考语文改卷领导组成员之一、福建师大附中教研室主任杨建成老师在谈到《寂静钱钟书》最后一题时说,“现在的高中生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根本无法作答。”

杨建成认为,现代文阅读出现这种情况在所难免。“命题者都从文本出发,只能就文本进行解读,答案出来也就10天左右,与作者的想法有些出入也是正常的。”

但杨建成认为:“阅读题总体来讲,还是能考察出学生对文章的把握水平,只是在一些小的方面因为没考虑太周到,而致学生觉得题目太难。”

对此周南有些异议。“我是作者,我做不出来,是我对自己的文章把握不好吗?他们可以指责一个答错题的学生不了解文章,总不能指责一个作者不了解自己写的文章吧?”

=======
 中国青年报发表于2008年12月24日的《寂静钱钟书》被选为福建省2009年高考语文阅读题,作为作者的周南(化名)自己试做了一遍题,总分15分中只拿了1分。尤为荒谬的是,一个被作者认为“说出了我内心最真实意图”的选项,参考答案却是错的。
“我对了对答案,除了第一个选择题,我拿了1分外,其余全错。出题老师比我更好地理解了我写的文章的意思,把我写作时根本没有想到的内涵都表达出来了。”周南在博客上这样写道。
无独有偶,今年福建省高考语文阅读题中有一道总分15分的题,原作者试做竟然也“不及格”! 作者林天宏表示,这篇文章,是自己作为中国青年报记者时写的文章。让自己最为纠结的是“让考生分析文中两次出现大雨原因”的那道题,“标准答案说了一堆,真正的原因是我写稿时窗外正好在下雨,出卷前问问我好?”林天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记者查阅了相关的阅读题目,发现这篇文章后面一共提出了三个问题,其中一个为选择题,其余两个是简答题。“两次大雨”的原题为:“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6月13日得大雨?请谈谈你的看法。”对此林天宏表示,当时写作的时候北京正在下雨,这在北京并不是常见的,作为南方人,看到好不容易下了雨,提笔就写了,这是很随性、水到渠成的,没有那么多刻意的原因。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 白苏 2012-03-29 07:42
    其实最强的还是老师啊。。作者本人都不知道随便一句话有这么多意义啊
  • 夜夜笙歌 2012-03-29 09:04
    不是作者的错,是万恶的考试制度。
  • 小马 2012-03-29 20:24
    同志们请想想之前的科举,我看过一些试题,也让人很无语的。因为出的太频繁了,于是只好在犄角旮旯里翻。。。。。
    嗯嗯,我个人喜欢美国那种把N多题目放在一个库里,然后到时候抽出来就可以了。。完全杜绝了人为操作。而且也好把握思路。
  • laureoles 2012-03-29 20:24
    搞笑的考试啊
  • what261 2012-03-29 23:38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标准答案只有一个,其余999都是错误的。
    中国式教育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