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博客书架

开会香港

8已有 11890 次阅读  2015-01-11 10:57   标签style  香港 


我的首次香港游是为了出公差。201412月,香港大学中文学院(School of Chinese)与大不列颠研究院(British Academy)联合举办“全球化情境中的华裔男子汉”国际研讨会,与会者来自英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台湾、北京、上海,包括电影、文学、社会学、人类学、性别研究等领域的二十多名专家学者,从二十多岁的在读博士生到五六十岁的资深教授,各年龄段都有。组织者是香港大学的宋耕教授和英国西敏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的贺德(Derik Hird)教授。

正式议程只有两天,每天上午930开始,下午530左右结束,中午有一个半小时的午饭时间,内容丰富而又节奏紧凑。一般上、下午各安排两个小组发言,每组包括三到四篇报告,有时一篇报告有两三名发言人合作。报告完毕后是观众发问和讨论时间。

两天会议,学术方面的收获自不待言。我虽长期从事性别研究,但一直关注中国女人,对男性气质(masculinity)所知有限。这次华裔男性气质研究的先驱雷金庆(Kam Louie)教授和中国电影专家裴开瑞(Chris Berry)教授都来参加会议、引领讨论,我见到“真佛”,在拜读两人专著的基础上有幸和他们面对面交流。和宋耕教授十年前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开会时就认识了。这次我又结识了很多新同事,缔结友谊之外,也增加了知识,启迪了创意。

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俄国总统普金在中国网民心目中的形象、北美留学生圈中“老留”(研究生)和“小留”(本科生)之间的网上争议的报告,都让我闻所未闻,加深了对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了解。而同事们对在日本、加拿大、美国、非洲的中国男人境况的考察,对华裔男子如球星林书豪、雅虎创始人杨致远、前美国驻中国大使骆家辉在西方主流社会和中国经历的比较研究,对白种男人在中国的经历和中国及欧洲电视剧中中国男人形象的考察,更进一步体现了华裔男性气质如何在全球化情境下受到撞击、发生蜕变。

本次开会,让我回味无穷的另一层面是东道主香港大学的人情风土。会议地点在港大百周年校园逸夫教学楼四楼的综合会议室,视听设备、座位安排、无线网络连接都世界一流。组织者安排周到,除了在校园附近为大家安排酒店住宿,每天早晨派车来接我们,上、下午还各有一次半小时的茶叙。工作人员准备了果汁、可乐、咖啡、花茶和当日新鲜出炉的蛋挞、皮蛋酥、奶油泡芙、豆沙糯米饼以及其他点心飨客。

港大校园依山而筑,百周年校园较新,是人文、社科各系所在地,通过人行天桥和老校区的餐厅、博物馆、图书馆和理科系科连接。逸夫楼一楼大学书店外的草坪上立了个有趣的雕塑:四本参差重叠的大部头书,书脊上写有《大学》、亚里士多德等英文,最上面放了个象征知识的红苹果,旁边还有“Class of 2014”(2014届)的字样,原来是为毕业生提供的摄影背景,果然有几个身穿黑色学士服的学生在照相——港大学生春夏毕业,毕业典礼却在11月就举行了。

 

二楼有个室外小花园。芳草如茵,树木葱翠,木长椅整洁,紫色花朵在蓝天白云下开放。“外圆内方”的雕塑和校友捐赠墙,都为了纪念校友Stanley Ho发起为时五年的“校友捐赠活动”,帮助港大扩建。从人行天桥到老校区,沿途能见到不少木桌椅。“占中”的零星标语、图片仍在,但阳光下,学生或独自一人、或组成小组学习、散步、打手机,安祥宁静。

 

能在如斯洞天读书,真是几世修得的福报。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