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博客书架

大选风云

4已有 12860 次阅读  2012-06-12 10:09   标签auto  134 

2012年,四年一度的美国总统大选战火重起。一月初在爱荷华举行初选,接着在新罕布夏、南卡各州过招,直到11月的全国大会,共和党各路候选人殚精竭虑,上蹿下跳,务求在党内胜出,好有机会和奥巴马一决高下。

 

上次大选时,我正在国内休学术假,对战况不甚了了。记得同胞预计希拉里柯林顿会胜出,结果200811月美国却选出了历史上第一位非裔总统,震动世界。最近看到长达四百页的新书《变花样》(Game Change)出版,才了解了奥巴马当选的复杂内幕。本书的作者之一黑勒曼(John Heilemann)是《纽约》杂志的专栏作家,另一位海普林(Mark Halperin)是《时代》杂志的政治评论家,两人强强联手,深入描述、剖析了那场改变历史的总统大选。

 

书中大部分资料来自他们从2008年七月到2009年九月对二百多人超过三百次的访谈。他们说,那时大选尘埃落定,当事人有暇回顾而又不至于忘却细节。每次访谈都是面对面进行, 一般长达几个小时。书中提到的各色人物,从政界大佬到竞选工作人员,他们不但亲自约见、谈话,而且获得对方提供的大量伊妹儿、备忘录、录音、录像、时间表等资料,功夫下得很深。他们又注意比较对同一事件的不同阐述,选择、保留大家口径一致的版本,在书中严格标明何处是直接引用,何处是个人诠释。正因为两位作者的严谨态度,加上他们作为新闻记者的敏锐,本书既生动鲜活,又理性公正,让读者长见识之余,也获得阅读悬疑小说似的快感。

 

书中写到,政界人物尽管个性、政见各异,家庭、信仰有别,但一旦投身总统竞选,不免成为难兄难弟:对手鸡蛋里挑骨头;媒体冷嘲热讽;个人和家人完全没有隐私可言;日夜奔波辛劳,对大资本、大政客谄媚屈膝,竭力吸引资金、支持和选民。不过,候选人也都有各自的长处和弱点。

 

希拉里渴望建立“柯林顿王朝”,继丈夫连任总统之后,自己也入主白宫。她的智力、精力和干劲也的确远胜民主党老牌人物如爱德华兹(John Edwards),可惜民众和她总有隔膜,民主党党魁也对乃夫的绯闻深感不满。这就成全了“黑马”奥巴马。这位来自伊利诺伊州的国会议员参选时只有一年的国会工作经历。可是时势造英雄,人民对布什八年的执政已经无法容忍,奥巴马顺势把自己包装为推动改革的“华盛顿局外人”。他的非裔背景,虽然遭到部分美国人的反对甚至质疑,可是其象征意义也力量巨大。他本人也说,他如果当选,不但可以改变世界对美国的印象,而且可以让国内的少数民族扬眉吐气,让年轻人更加信赖“美国梦”。再加上他卖相出色,看上去年轻英俊、冷静睿智,深具领袖魅力,最终爆冷胜出。

 

相比之下,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John McCain)的竞选团队内斗,本人年事已高(当时69岁),他一直犹豫是否参选,失去先机。他又一向以“持不同政见者”自居,和共和党上层矛盾重重。他能脱颖而出,多少是因为党内无法找到更好的人选。他选择阿拉斯加州长裴林(Sarah Palin)作为伙伴,本以为可以取长补短:她年轻美貌,是五个孩子的母亲,善于和蓝领阶层沟通,敢于凶狠地攻击对手,可是裴林匆忙上阵,本身知识水平不够,恶补也无济于事,所以屡遭主流媒体、喜剧明星的嘲弄和丑化,曝光她几千美元一双的皮鞋、语无伦次的回答等。她又心理脆弱,越被批评就越焦虑、恐惧,发挥不出性格魅力,所以反而成为麦凯恩竞选的软肋。书中有个细节是:麦凯恩的助手给她准备了无数卡片,让她在接受采访或者电视辩论之前死记硬背,可是她连对手拜登(Joe Biden)的名字也说不清。奥巴马的团队看到照片,无不捧腹大笑。那些指责奥巴马“不爱国,是个穆斯林”的民众不选麦凯恩,就是因为担心他任期内去世的话,按照美国法律裴林会成为总统。

 

作者给参选的奥巴马、柯林顿夫妇、马凯恩、裴林描摹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肖像画,而且情节精彩,节奏紧凑,让人不忍释卷。今年美国总统大选再次火爆开场,以史为鉴,读者也可通过本书对美国政治的诡谲、残酷加深理解。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 schwimmengool 2012-06-12 12:03
    我喜欢希拉利
  • 夜夜笙歌 2012-06-12 15:31
    schwimmengool: 我喜欢希拉利
  • what261 2012-06-12 23:59
    各种黑,又开始了。
    赶脚,中国是真心想和米国搞好关系;米国是真心想把中国划为敌对势力。
    每次竞选,中国都中弹。
  • 夜夜笙歌 2012-06-13 09:29
    what261: 各种黑,又开始了。
    赶脚,中国是真心想和米国搞好关系;米国是真心想把中国划为敌对势力。
    每次竞选,中国都中弹。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