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博客书架

佛说阿弥陀经义蕴 - 李炳南述 -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 (11)

4已有 7030 次阅读  2015-03-02 09:57   标签佛说阿弥陀经义蕴 

佛说阿弥陀经义蕴

 

菩萨戒优婆塞德明李炳南述

 
 
续 ...
 

若一日一心不乱。

 

七日为时少也。不乱定也。此克期顿证得定之法。为持名功行之极则。古人谓有理与事一心不乱之别。今亦可就功与行两端而分之。先以功一心不乱言之。按梵语之训定有三。

一曰三摩地。此云等持。谓心住一境。平等维持。但于境转故通定散两位。

二曰三摩钵底。此云等至。身心安和谓之等定。能令至此平等位。是定非散。

三曰三摩啰哆。此云等引。谓等至之心。能引功德。亦是定非散。又修止有种种行相。按杂集论谓最初摄所缘。系于内心。故曰内住。其次相续内缘心动渐细。等似于住。故曰等住。其三若念外驰。即复敛念。令其安住。故曰安住。

其四经上三度。能令心不外散。常依所念而住。故曰近住。

其五由于所缘色等散心起过患想。而调伏其心。令不流散。故曰调顺。

其六由于所起恶觉散心深见过患。而摄伏其心。令不流散。故曰寂静。

其七所有散心率尔起时。即便制伏。令不更起。故曰最极寂静。

其八于此精勤加行。无间无缺。相续安住胜三摩地。故曰专注一境。

其九如是善修习故。不由加行。远离功用。定心相续。离散乱转。故曰平等摄持。

此九种行。初之四行。为一阶段。从第五起工夫渐深。至第七又为一阶段。此后发起身心轻安。至第九而等持成矣。观此则修止至第九行相。方入等持。或谓持名至一心不乱。即同等持。而等持既通定散两位。实非深定。已操往生左券。较诸通途法门。难易判然。果能心念口诵耳听。不必如止观次第而进。一入手便直超等持矣。纵不至此境界。只信愿具足。亦得往生。不过仍希众生取法乎上而已。

 

复次。则言行一心不乱。万事随缘。不取不著。厌离娑婆。息心净土。一句洪名。不事杂修。是为一心。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恩爱不牵。怨仇不憎。此身尚觉为累。况乎身外。是为不乱。念常尔者。是此土机缘已断。净域莲胎已成矣。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

 

修行之人。亦有临终之时。往生一事作不得主。或生恐怖。或起贪恋。正念一失。便忘念佛。皆由平素工夫不切。至此心便颠倒。发生障碍。佛虽慈悲。亦不相应。非佛不来。乃是自不肯去。咎谁归欤。若然十念往生者。平素有何工夫。何有一心不乱。

须知是人夙生定有善根。临终方遇大善知识。前来开示。教以念佛。初闻能信。直下念佛。撒手万缘。自己肯去。信愿行三。一时具足。便成心不颠倒。故能相应。得以往生。惟此亦是偶然之事。种种因缘。必皆凑巧。未可借口以图徼幸也。行者平素纵不能作到功一心不乱。而行一心不乱。却要薰成多量种子。方不致唐捐其功。前文必劝以一心不乱者。正防临终颠倒害事耳。

 

 

 

待续 ...  

来源: http://bookgb.bfnn.org/books2/1018.htm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