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博客书架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 至心精进第五 (二十七)

2已有 11731 次阅读  2012-07-14 08:54   标签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后汉支娄迦谶译

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

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

 
 
续 ...
 

【尔时法藏闻佛所说。皆悉睹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于彼天人善恶。国土粗妙。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选择所欲。结得大愿。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习功德。满足五劫。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所摄佛国。超过于彼。】

 

‘尔时法藏闻佛所说。皆悉睹见’。眼睛看见叫做睹,以智慧来见叫做见。两个字都有,那就是眼也见了,心也见了,也就是智慧的见,像《唯识论》所说见分,是推求照察的意思。见了心里头都通达,就是所谓心明了。法藏比丘还是因地之中,但由于世自在如来的威神加被之力,所以能同佛的天眼一样,十方国土都在一时之内完全目睹心明了。‘起发无上殊胜之愿’。‘起发’就是发起。‘殊胜’就是超出其他,绝妙希有。‘无上’,没有比这个更上更高。所愿成就的佛刹,国土庄严,人民受乐,他的光明、寿量、名号功德等等都是无上,超过其他佛国。

 

‘于彼天人善恶。国土粗妙’。对于他所看到的一切世界中天人的‘善’与‘恶’,以及国土的‘粗’与‘妙’,他都彻底‘思维’,求其‘究竟’。至于善恶,什么叫做善?什么叫做恶?标准很不一样。例如饮酒,世人看作风雅,佛法就定为重戒。在佛法中也因行人水平不一,而有不同的善恶标准。

 

《净影》判为三种:一‘顺益为善,违损为恶’。这个相同于《唯识论》,是用顺益与违损来判定善恶。所行对于现在与未来相顺有益就是善;相反,对于现在与将来相违有害就是恶。二‘顺理为善,违理为恶’。‘理’是无相空性,比方你要布施,若能不住于相,施者、受者同所施的东西,都体空无物,这叫三轮体空,这是顺理的无相的行动,这就是善。你如果有所著:我做了功德,把钱布施给他了。这是违理的有相行动,这就是恶。所以这就比一深刻了,超出人们一般想法:布施给他钱,做了好事总是善。殊不知你有所著,觉得做了好事,不能离相,这个就是恶。所以这么来看的话,那么就是只有佛菩萨,下至阿罗汉,所修的法才是善法。

 

人天众生所谓的善法,没有离相,都叫做恶。三‘体顺为善,体违为恶’。‘体’是实际理体,也就是真如实相、中道、第一义谛等。顺于理体的,才是善;跟理体相违,都是恶。这正同于《菩萨璎络经》‘一切众生识,始起一想住于缘,顺第一义谛起名善,背第一义谛起为恶’。心起一念,所住之缘只是自体,任运施为都合理体就是善。所以凡夫二乘以至菩萨,一切有所住缘未能顺理的修,都叫做恶。

 

法藏菩萨对于所见的二百一十亿佛国的善妙与粗恶,一一思考比较,对它们的因果得失,深入思维,达于‘究竟’。‘究竟’用俗话说,就是彻底里面的彻底,是对于这些法的本源深入追究,穷尽根源。这个本源就是经中所说的这个真实之际,也就是《往生论》里头说的一法句、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法藏菩萨的思维达到了究竟,所以称为‘思维究竟’。

 

‘便一其心。选择所欲。结得大愿’。‘一其心’,浅近地说,就是把自己专一起来,集中到一处。从所见的诸佛国里,挑选自己‘所欲’,即自己所须所求,也正是度生所须所求。所挑选的,都是能使众生普得最极真实之利的地方,这样形成大愿。经文是‘结得大愿’。进一步来说,一其心就是一心。心无异念叫做一心。

 

《教行信证文类》说:‘言一念者,信心无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则清净报土真因也’。‘心无异念’是指自心专一没有杂念,‘信心无二’表信心纯一,都是事上的一心;若能契入实相便是理一心。所以说一心即是真如。法藏菩萨的一心是事理兼备,所以成为清净报土的真因。本经第八品法藏菩萨‘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于是从法藏本心流出西方极乐净土,正显一心是清净报土的真因。

 

‘精勤求索’。‘精’是精进,‘勤’是勤苦,‘求’是愿求,‘索’是索取。法藏菩萨为了圆满大愿,他勇猛精进,勤劳辛苦,一心愿求成就大愿,对于形成之愿就‘恭慎保持’。‘恭’是恭敬,‘慎’是慎重。‘保持’与禅宗的保任同一个‘保’字,这也实是同一意思。宗门悟后还要保任。‘保’是‘心心不异谓之保’(‘任’是‘要行便行,要坐便坐’),这个心和这个心一念一念之间没有两样,没有两样就是彼此相如,念念都相如。所以如如不动,不是这个心一点不动,是堆死灰,而是随便你是动是静,想这个,想那个,种种动作施为,都与实相不相违背。‘持’是行持、奉持。所以‘恭慎保持’,就是恭敬慎重,一心专注,念念不异,自然奉持。

 

‘修习功德。满足五劫’。古德有争论:有人认为是发愿之后,修行的时间用了五劫;有人认为这仍是发愿的时间。根据《宋译》‘住一静所,独坐思维,修习功德,庄严佛刹,发大誓愿,经于五劫’,所以在五劫中既在思维,又在修习,正同于嘉祥师所说,这五劫是‘修行、发愿’时也。法藏菩萨经五劫长时,于二十一俱胝(即二百一十亿,俱胝即千万)佛土中种种‘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于是舍其粗恶,广选善妙,结成心愿。愿中的佛国‘超过于彼’,‘彼’就是二百一十亿佛土。此时愿中的佛国譬如建筑中的蓝图,但从蓝图已可看出佛国殊胜独妙,超越十方。

 

 

待续 ...

 

来源:http://bookgb.bfnn.org/books/0110.htm#a000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