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博客书架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 德遵普贤第二 (五)

3已有 12125 次阅读  2012-06-22 09:18   标签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后汉支娄迦谶译

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

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

 
 
续 ...

德遵普贤第二

 
 
 
【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是说一切圣众,无论在家出家,共同遵守修习普贤大士的妙德。从这一句直到本品末后‘不可思议’,都是赞叹上首普贤大士和会中的一切菩萨的胜德。‘大士’就是菩萨。‘普贤之德’上品已经说了,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十大愿王是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第九是恒顺众生,第十是普皆回向。

这个愿王在人最后的时刻,一切诸根败坏,什么都不行了,什么也不能跟著自己了,在这个时候,唯有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在前引导,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就自然生在莲华之中,蒙阿弥陀佛授记,于是可在不可说不可说的世界,以无量的智慧,随顺著众生的心念广作饶益,能在烦恼苦海中普度众生。这就是普贤大士之德。这个十大愿王,第十愿‘普皆回向’表示普贤菩萨名号中的普字;从第一愿到第九愿,显出普贤这个贤字。永劫勤劳没有疲厌,十大愿王永无穷尽,成佛后还在度生,显出普贤之普和普贤之贤。

上品中提到《清凉疏》:‘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门曰贤。’虽然得到无上成就,但不舍在因地所发的度众生的大愿,仍示现菩萨身来救度众生,所以这是位后的普贤。普贤大士在未来不可穷尽的长劫中,永不间断,在实现他的偈语:‘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愿一切众生都到无量光佛刹,这是普贤大士大愿的结晶。十大愿王是以弥陀愿海作为归宿,也正和弥陀第卅五愿互为表里。卅五愿:‘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当前的弥勒就是一生补处菩萨,他必定要补佛位)所以往生极乐世界的一切众生,他必定达到一生补处,补佛之位,而且必定成佛。但是也有往生之后他不在极乐世界成佛,愿文说:‘除其本愿为众生故,被宏誓铠,教化一切有情,皆发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贤道。’他有本愿为众生,要披著弘誓的铠甲,到无量世界去教化一切有情,劝发信心,都修菩提行,同行普贤大士圣道。

这类自愿来到秽土的人,‘随意修习,无不圆满。’愿中普劝十方,修行普贤之道,也即是导归极乐之道。生极乐后,若度生情切,就被起弘誓做成的铠甲,再返此界救度众生。普劝一切众生,同遵普贤之德,求生净土。为什么只是遵修普贤,求生极乐?因为只有这一个法,能给众生真实之利,能救众生的生死之苦。所以善导大师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也就是来会一切大众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的原因。

 

‘具足无量行愿。’《摄大乘论释》里说:‘不可以譬类得知为无量。’这个数不但你没有法子具体说出来,并且也不可以用譬喻来比拟,就叫做无量。‘行愿’,《清凉疏》说:‘造修希求,目为行愿。’《观经》说:‘是心作佛’。‘作佛’就是‘造修’的涵义。‘造’就是‘一切唯心造’中的‘造’字。‘修’是修持。所以‘造修’是行动。‘希求’,‘希’是希望,‘求’是愿求。所以‘希求’是愿望。行动与愿望的结合就叫做行愿。‘具足’,具是具有,足是充足,所以‘具足’是圆满无缺的意思,一切都有了,不再缺少什么。‘具足无量行愿’就是说这一切无量无边的殊胜行愿都已具足圆满无缺了。

 

或有人怀疑:参加法会无量无边的菩萨,或如位后普贤,成佛后再来;或是等觉,如同贤护;或从初地到十地;或者只是地前三贤(住位,行位,向位)。觉位有天渊之别,岂能各各都能圆满无量的‘行愿’?此问很合情理,但未知净土是无上圆顿法门,超情离见。《普贤行愿品》说:‘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这就是说,若人能受持宏扬《普贤行愿品》,于一念之中,就可圆满所有的行愿。

一念之间圆满一切愿,乃是最圆极顿的妙法。《净土生无生论》说:‘一真法界,即众生本有心性,此之心性,具无量德。’‘故众生本有性体,即诸佛所证法身。’‘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而此心性,竖贯三际(过去、未来、现在),横裹十虚(方),佛法生(众生)法,正法依法,因法果法,一念圆成。’可见众生的心,本具万德,即是诸佛法身,也就是法界圆融的妙体,所以佛与众生,正报(佛菩萨等)依报(国土),因与果等等一切法,都在我介尔一念心之内。

只要一念相应,一切圆满成就,所以这是无上圆顿之法。如斩一把丝,一断,一切丝都断。又如染物,一成,则染缸中所有的东西都已染成。上品中说到文殊大士成为一切诸佛的父母,只因‘了了见佛性’。《净土生无生论》说:‘行者念佛之时,此心便是圆融清净宝觉。’此心是佛性,也是法身,所以念佛时就是相应时,一切圆满,丝毫没有欠缺。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这一句应该与上句联读,意义才完整。本品开头这三句,是会中菩萨圣众不可思议功德的总赞,也是本品的纲。为了明解其中的深意,先把本句逐字注解一下。

 

‘安住一切’。《会疏》说:‘德成不退,故曰安住。无德不具,故云一切。’‘功德法’,‘功’是功效,行善有造福众生的功效,所以叫做‘功’。这个功效使众生得到真实之利,是你行善的自然结果,所以功效就是善行本有的德,所以叫做‘功德’。德的本体就是‘法’,这是《净影疏》所指出的‘德体名法’。

善行必有利生的功效,种种善行、种种功效、种种善行本有的美德,都是事,事相有种种差别,但事相必有同具的体性,那就是法性。所以《净影》说:‘德体名法’。法性就是有情与无情同具的体性(在有情就称为佛性),也就是法身。所以‘一切功德法’就是诸佛无量微妙功德的本体,也就是法性和法身。在此安然常住,没有退失,就是‘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在种种行善利他的功德事相中,自心仍是寂然安住在万德本体法性之中,如如不动;自心虽远离种种差别,一心寂然,可是又‘具足无量行愿’。于是这两句经文的意义更为深刻,就是《金刚经》的‘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修一切善法(具足无量行愿),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寂而常照,照而恒寂。大乘佛法种种妙义都在这两句之中。安住于一切如来无尽果德的本体,具足无量大菩萨的行愿,理体和事用齐显,空边与有边全离,理不碍事,事不碍理,正显与会诸大菩萨的圣德。

 

‘游步十方。行权方便’。游步就是旅游、周游、游化的意思。十方就是四方四隅和上下各方,指的空间了,一切地方。‘游步十方’,就是周游一切处。权是权宜、权变。俗话常说‘有经有权’,经就是常规,权就是变通。一个人应‘通权达变’,不死守规章制度。孟子说,男女授受不亲,这是古时候礼节。倘若嫂嫂掉河里了,你用手把她拉出来可以不可以呀?你若死守礼节,说男女授受不亲,我不管,那岂不是天地间最大的蠢人。这是行权方便的意思。《法华文句》解释:‘方者法也,便者用也。’粗浅来说,方,就是方法;便,就是方便。你要有切实便利可行的方法,让众生真能解决问题,叫方便。《法华玄赞》解释:‘善逗机宜曰便。’逗机,就是说法的人能行权巧,把对方的灵机逗发出来。

例如禅宗,德山与龙潭夜间谈话,德山刚出房门,因外面黑,就回来,于是龙潭点著一根纸媒子递给他。德山刚一接,龙潭噗一吹,纸媒子灭了。这就是逗他的机。德山当下就恍然大悟了。因为他正想接这个纸媒子,谁知又把纸媒子给吹灭了,完全不可理解,所以他的思想就断了。这就是逗机,也就是方便。所以《净影疏》说:‘化行善巧,随物(物件)所宜,种种异现,名权方便。’所行教化非常善巧,随著众生根器与环境的不同情况,分别传授种种不同修行方法,随物所宜,而有种种不同与之相应的所现,这个叫做‘行权方便’。《大集经》说:‘能调众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现在把以上的注解汇到一处,‘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就是:普遍周游一切世界,用一切善巧稳妥方便的法,能妙契或逗发众生的根机,把他们引导到究竟的果觉。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入’,《嘉祥疏》解释是‘解契宗源’。契是契会,解是理解。所解契会到佛教宗旨的本源,叫做入。与《法华》‘入佛知见’是同一个入字。‘藏’,《嘉祥疏》说:‘名理为藏。’这就是说,理的名字叫做藏。理是理体,就是实际的本体,这就是藏。所以‘佛法藏’就是佛法的法性的理体。法性中自然含藏无量的性德,本性本有的妙德就称为性德,所以这个‘藏’既然是理体,它就含有无量的性德,因此称为佛法藏。又法性中含摄一切佛法,所以叫做佛法藏。

‘入佛法藏’就是契证法性的理体,其中包括无量的性德,含摄一切佛法。所以‘入佛法藏’就是《法华》中‘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入了佛慧,就是‘入佛知见’。《甄解》有个解释说:如来的一切佛果功德的宝藏叫做大宝海,这个宝海叫做佛法藏,也就是佛所得一乘妙果。根据《甄解》,会中一切菩萨都已经入了佛的法藏,入了佛的功德之海了,证入如来一乘(一切众生普成无上正觉)果觉,因此全是大权示现,是从果向因,已入如来一乘果海,还不舍因地的修行,示现在法会中,赞助释迦牟尼,宣扬净土法门。

 

‘究竟彼岸’。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烦恼是中流。《净影》: ‘涅槃彼岸,到名究竟。’到达涅槃彼岸,证入如来果觉,就叫做‘究竟彼岸’。‘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同指证入佛的一乘大功德的宝海,契证了佛所得的涅槃。前后诸说,可以互通。

 

 

待续 ...

 

来源:http://bookgb.bfnn.org/books/0110.htm#a000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