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博客书架

汉武帝的文官

3已有 898 次阅读  2023-03-03 23:31
前面说道,汉武帝求贤若渴,碰到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这样一个迷信鬼大骗子,信了他结果废黜百家,独尊儒术,遗害无穷。
不过,需要有点例子说明察举制所推举的官员不过尔尔。正好与董仲舒同一时代有两位高官,可以管中窥豹,看看其德才如何。
这两位是公孙弘(前200年—前121年)和主父偃(?~前126年)。
他们三位都出自齐鲁一带。说明那时山东比较发达一些,地主比较多,地主子弟才能有闲读书。
而汉初分封天下,分了很多国给刘邦家族子弟。汉武帝求贤若渴,那么多刘姓王公贵族,竟然没有人能出头露面,说明这些王公贵族荒淫无道,碌碌无学。下文会详加说明。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写了《举贤良对策》,汉武帝喜欢。说明汉武帝有秦国国王网罗天下人才的风范,但是汉朝没有范雎商鞅张仪李斯。
但是,有董仲舒公孙弘主父偃。也许因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儒-书生)导致人文凋零遗害后代,这些人学的东西很狭隘,顶多是什么六经(或六艺),即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这六部经典著作是:《诗经》《书经》(即《尚书》)《仪礼》《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

公孙弘是齐菑川国人,早在汉文帝时,公孙弘就因通晓《诗经》、《书经》而闻名郡国。并被征为博士。说明当时的文化人很稀缺。现在西方国家中学生读了几十本书很平常。公孙弘四十余岁开始学习《春秋》。
公元前140,武帝下诏要求朝堂及郡国二千石以上官员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在这次举荐之中,时年六十岁的公孙弘以“贤良”之名被菑川国推介给长安朝堂。 公孙弘来到长安后,遇到同被举荐,且以研究《诗》而闻名的辕固,辕固当时已经九十余岁。 后来,武帝派遣公孙弘出使匈奴,因复命之言不合武帝的心意,武帝认为公孙弘没有才能。公孙弘因此称病,被免官后依旧回到家乡。
出使匈奴,事关战争与和平,什么通晓《诗经》《书经》《春秋》完全没有用处,他也确实没有外交与军事才能。
后来,武帝推行的一系列新政因威胁到贵族的利益而宣告失败,所以王宫贵族荒淫无道,完全是拖国家后退的利益集团。武帝便再次下诏要求郡国举荐贤良文学之士。这次菑川国再一次推荐公孙弘赴京,公孙弘推辞。可是因为公孙弘学习《公羊》在郡国已小有名声,又曾恭谦谨慎的孝顺后母, 在后母去世后更为之守孝三年。  故而菑川国国人一意推举公孙弘,公孙弘只好再次入京。
所以说封建礼教吃人。他父亲得意娶几个老婆(我不相信后妈是指他妈死了之后他父亲再娶的),这个后妈死了,跟她完全没关系还守孝三年-基本上不做其他正事,封建礼教多么荒唐?
这次武帝向众贤良发下制书策问天人之道,公孙弘的对策还算赢得皇上喜欢。
后来公孙弘被提拔为左内史。自公元前135年司马相如开通西南夷以来,凿山开道一千余里,发巴、蜀、广三地戍卒数万人转运粮饷,二年后,花费巨万通往西南夷的道路没有修成,而往来间死亡的戍卒却为数不少。 而西南夷又数次举兵反汉,巴蜀之地困苦,武帝为此深感忧患。不久,公孙弘便被派遣至西南夷视察。公孙弘回朝后极力反对通西南夷之策,称此举对汉朝没有益处。而武帝却并不认同。
所以,熟读儒家六经的人就像公孙弘这样视野狭隘,毫无扩疆拓土的雄心,也没有历史责任感,所以封建制度才千年不变。可是国外有国天外有天,不进则退,你不想扩疆拓土,却总有异国人惦记你的江山。通西南夷,需要凿山开道,并不一定要突击大跃进完成,要么不做,要么大跃进,这很荒唐。古罗马,条条大路通罗马,是一年两年修的路吗?并且,古罗马修的公路非常结实,挖得深,层层铺垫,下面有细沙碎石,最上一层是方石块,排水也很好。说明中国古代不重视工程技术。虽然会炼铜冶铁,但是工具制造并不是优先事项,倒是喜欢像商周一样浪费巨量青铜制造青铜器为贵族做随葬礼器。当然,古罗马奴役其他民族人民才能建造修这么多路,并且,侵略扩张,屠杀和奴役被占领地区人民,这样历史欧洲人至少延续到19世纪末。

公元前127年,卫青北击匈奴收复河南之地(指包头附近的黄河之南),主父偃上书建议在河南筑朔方、五原二郡,武帝便令公卿议论是否置此二郡。左内史公孙弘反对说:“秦时曾经发三十万人在北河筑城,但最终没能建成并放弃了。” 武帝并未赞同公孙弘的说法。
公孙弘显然是死读书,迂腐。秦时跟汉时完全不同,主要是人口没有汉时多。一个地方,能占据守住就可以设行政区。
虽然说这些“贤良文学”之士仿佛应该德才兼备,心胸宽广,实际虚伪奸诈,相互倾轧。大概因嫉妒董仲舒并且董仲舒言语轻慢过公孙弘,公孙弘便推荐他做胶西王刘端的国相。刘端是汉武帝的哥哥,凶残、蛮横,过去不少做过他的国相的人被杀掉,或毒死。
主父偃因为被人告发害死齐王(自杀)和受贿,武帝还没想好要不要杀他,公孙弘说,齐王连孩子都没有,不杀主父偃,你怎么向天下人交待。主父偃就被杀了。

主父偃早年学长短纵横之术,后学《易》《春秋》和百家之言。在齐受到儒生的排挤,于是北游燕、赵、中山等诸侯王国,但都未受到礼遇。
他就去长安找卫青,皇帝的小舅子。卫青虽多次向汉武帝进言,但是汉武帝不听。他给汉武帝写了一道奏章,《史记》说奏章一共写了九条,其中八条是关于法律的,其中有一条是关于对匈奴作战的,主父偃不同意对匈奴作战的。而这个意见和汉武帝的相反,但是汉武帝并没有因言废人,反而召见了他。主父偃尝到甜头,于是就隔几天一道奏章,隔几天一道奏章,这个奏章一上来就中汉武帝的心思,所以汉武帝见一道奏章就提拔他一次,再见一道奏章再提拔一次,一年之中提拔了四次,所以主父偃迅速飞黄腾达。

这说明,虽然他的意见跟皇帝并不一致,但是奏章谈的问题肯定有很多是皇帝感兴趣的,应该还有一些新意。所以受到重视。

齐国国君齐厉王不喜欢他的表妹王后,他的母亲纪太后派他姐姐介入,姐姐把他与其他妃嫔隔离开,以为这样他就不得不跟王后相好。结果,他们姐弟乱伦了。
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很希望自己的外孙女嫁给一个国王,她的一个宦官愿意去说服齐王娶她。主父偃知道了,要宦官也顺便把自己的女儿嫁过去,宦官答应了。宦官不会办事,在齐国时机密泄漏了,纪太后大怒,完全拒绝这两门亲事。宦官回去给王太后说事办成了,但是他恐怕齐王会跟燕王刘定国一样下场,燕王因为跟他女儿乱伦被处死,封国被皇帝收回。这样王太后就愤怒了,不再想这门亲事。
主父偃也愤怒,跟汉武帝说,以前的齐王想叛乱,现在的齐王又乱伦,要去查一查。去查,齐厉王年纪不大,吓得自杀了。

3/3/2023

古城庞贝的一条罗马街道
undefined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