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博客书架

将军战败在古罗马与汉朝会受到什么惩罚?

6已有 1497 次阅读  2022-02-27 23:26
想写点战争话题,本想说战争与和平,和平就是准备战争。可是刚引用汉武帝李广霍去病就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李广虽有“飞将军”之称,可是几次大战并不成功,要么面临被斩首的命运,要么为了逃避军法审判而自杀。并且他的儿子孙子命运更加悲惨。既然古人也知道胜败乃兵家常事,为什么对败将和其家族不惜加害呢?

李广(生于前187年至前179年期间-卒于公元前119年)。
公元前129年,汉武帝遣李广、公孙敖、公孙贺和卫青四人率四万大军分别从雁门、云中、代郡、上谷四个方面同时出击入侵的匈奴军。卫青长途奔袭匈奴圣地龙城,杀敌七百;世家出身的公孙贺入敌境后没有撞见敌人,无功而返;禁卫军出身的公孙敖遭遇敌军,不敌,折损七千人后撤回;李广战败全军覆没而且被俘,后来夺弓掠马逃出。李广、公孙敖因为战败被廷尉提审,按军法当斩,付赎金后,废为庶人。

后来李广被调入京当郎中令,前123年,被重新封为将军,随卫青由定襄出击匈奴,但没能建功。前120年,李广率四千人出右北平配合张骞的部队作战,遭遇匈奴左贤王精锐四万人包围,僵持一天一夜,弹尽粮绝损失惨重,后来张骞带领一万骑兵赶到,逼走匈奴解围。此战李广因损兵折将没有得到封赏,而张骞因为延误军机,按律当斩,后废为庶人。

中国人学历史,都知道张骞出塞的故事。可是中国学生可曾知道,他历经坎坷,侥幸由此从汉武帝那里得到博望侯的爵位,又谁曾想到,这样一个使者一个外交家,领兵打仗,没有即时赶到战场导致李广部队几乎被围歼,就面临死罪,他用博望侯的爵位赎罪免死,最后被贬为庶人。所以中国人学历史,只知其一不知其三其十,变得不会思考,不会打仗,不会外交,成为百无一用自以为是的书呆子阿Q孔乙己。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由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由定襄、代郡出击跨大漠远征匈奴本部,李广被分配跟随卫青出征。汉武帝经不起李广请求,同意他打先锋,但随后密信卫青,说李广犯霉运,不能给与先锋官的重任。卫青因此安排李广与赵食其领兵支援东路,令李广颇为不满。由于路途过远的关系,李广在沙漠中迷路,延误了战斗时机,导致单于突围逃走。漠北大战结束后李广部才和主力部队会合,李广因此犯延误战机罪受到卫青责问,不愿受军法审判,愤而自杀,享寿六十余岁。

虽然说李广个人勇武有余,但是领兵打仗可能没有那么神武。年轻时连汉文帝也称赞:“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这些封建皇帝都是最大的土财主,全国土地都是他们家的,既然汉文帝认为李广被封为万户侯岂足道哉,那么为什么不封呢?中国皇帝尤其他们刘皇帝家就是小气,韩信还被封王了,最后还是被刘家所害。

班固言:“李将军恂恂如鄙人,口不能出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流涕,彼其中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然三代之将,道家所忌,自广至陵,遂亡其宗,哀哉!”

古人的说法,虽然看上去合理,但是只会让人变得无能。比如“恂恂如鄙人,口不能出辞”, 是说他像平民,嘴又笨,但是品德高尚,所以被人推崇。这仿佛要读者学会做平民不必能言善辩。可是,比李广晚生大约八十年的罗马凯撒能打仗,也能言善辩能参加竞选还边打仗边写书,有什么不好?难道凯撒的属下就不拥戴凯撒了吗?也许,若李广凛凛如将军,能言善辩,精通百家,就会成为李凯撒。

李广死时,他长子李当户、次子李椒都已经过世,仅留下幼子李敢。李敢当时是霍去病的部下,因立有战功被封为关内侯,听说父亲死讯,认为是卫青陷害李广,因此闹事打伤卫青。卫青本人并不追问李敢,但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却不能接受部属殴打自己舅舅,后来借甘泉宫狩猎的机会射杀了李敢。

李广的孙子李陵,少年因爷爷的名气受到汉武帝赏识。后来不愿随李广利部下效命,自荐以五千步兵出击匈奴,但是身陷重围兵败投降。汉武帝得知李陵叛降后族灭李家,李氏从此衰败,陇西人士皆以李氏为耻。

呜呼哀哉!李氏三代。想想这样打仗很不值得,参战,胜算只能算50%,就算打胜了,古代仍是死亡率太高。失败了,战死沙场的可能性远超50%。战败了侥幸回去还面临军法处置。所以,打仗就变得不是卖命的问题,而是送命的问题。
从一个国家来说,会不会打仗,也是有传统的,像李氏三代,虽然也有战败的时候,但是总的来说,他们是军功卓著的,这样一家,自杀,被暗中陷害猎杀,到满门抄斩,因此可以说,汉朝也是陷害战将的典范,几代时光就可以把国家精华栋梁一一抹去。汉武帝后来连自家人都陷害,所以很快内乱频仍,到王莽之乱之后,汉人尚武精神和善战能力荡然而眠。

与汉武帝几乎同一时代的古罗马,也是四处交战,古罗马同迦太基(Carthage, 在今天的突尼斯和西班牙)的几场大战,奠定了罗马帝国的千年霸业,正好也有祖孙三代将军的史记,不乏惨败之战,从网上摘录一篇文章介绍如下:

在古罗马,能够与世界战争史上著名战将汉尼拔齐名,并最终将其打败的西庇阿(Scipio) 古罗马著名战将,下称“小西庇阿”),是罗马贵族的骄傲。他拯救罗马危机的战绩辉煌,其中有其先辈质朴刚毅、欲血奋战的优秀基因,与当时罗马“不惩罚败将”的国策也不无关系。

老西庇阿(小西庇阿的祖父)是罗马共和初期的双执政官之一。在第一次布匿(Punic)战争中担任战船指挥。这是没有海战经验的罗马第一次海战。在迦太基强大的海军力量面前,包括老西庇阿在内的大部分人不幸被捕。老西庇阿在交换俘虏时回到了国内。6年后,他再次当选执政官,得以重返西西里前线。后来在一次战斗中战死。

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大西庇阿(小西庇阿的父亲)作为执政官,与翻过阿尔卑斯山脉,侵入意大利境内的迦太基战将汉尼拔(Hanibal)进行第一次决战——提契诺战役。由于汉尼拔率领的强大骑兵攻势凌厉,包括身受重伤的大西庇阿在内的罗马主力很快被包围,幸亏一名首次参加战斗的年轻人从敌方骑兵的包围之中救出了大西庇阿。

后来,元老院派大西庇阿带领弟弟前往西班牙负责作战,在汉尼拔的大后方,成功地扭转了不利于罗马军团的战局。他们始终踏实恪守职责,实现了阻止从这里支援远在意大利的汉尼拔的战略意图。但罗马兵团也得不到来自罗马本土的兵力支援,被汉尼拔的两兄弟集中优势兵力一举消灭,大西庇阿在一番激战后阵亡。

在罗马与迦太基的战争陷于持久僵局之际,24岁的小西庇阿(Scipio Africanus)尚无议员资格(没有议员资格就不可能当选作为执政官的前线总指挥),却主动请缨,要求担任西班牙前线总指挥,替战死的父亲完成任务。元老院经过反复权衡,同意了小西庇阿的请求。他奔赴西班牙,首战即攻取了要塞卡塔赫纳,恢复了其父亲手上丧失的在西班牙的势力,有力配合了国内与汉尼拔的作战,避免了敌方期待的罗马联盟解体。后来,小西庇阿力主打到敌国迦太基去,用胜利逼迫汉尼拔从意大利撤军,并在著名的扎马(Zama, 敌国境内)会战中将其战而胜之,从而获得了第二次布匿战争的胜利。

祖辈父辈都曾经是败军之将,如果罗马容不得失败,老西庇阿和大西庇阿可能就没有继续为国效力立功的机会,那怕是他们失败的教训,都很难成为罗马再战借鉴的宝贵财富。事实上,老西庇阿失败之后,罗马再次海战获胜,就是在失败的基础上发明了“乌鸦吊桥”。大西庇阿在提契诺战役失败后,由他总结出骑兵薄弱与宿营地不当的教训,很快变成了罗马兵团的取胜之道。

罗马没有“挥泪斩败将”,最重要的收获,恐怕是诞生了一个救国英雄——小西庇阿。如果他的祖父或者父亲因战败被斩或者受到严厉处罚,小西庇是否有对罗马的绝对忠诚也未必。因为罗马的宽容和先辈的榜样,才有少年英雄的成长。如果没有小西庇阿的登场,也许是敌方主帅汉尼拔的幸运,但第二次布匿战争至少会推迟获得胜利,因而很可能改写历史。

意大利中世纪的历史学家马基雅弗利盛赞古罗马“不处罚败将”,说这样做的结果使指挥官没有后顾之忧,可以专心在战场上指挥战斗。罗马共和时期对外作战的一批批将领没有辜负这份宽容,不因“容败”不求胜利而苟活。前线总指挥的折损率甚至高于普通士兵,更没有出现叛将。最终战死的老西庇阿和大西庇阿,只是其中的代表。

当年,那个将大西庇阿救出敌人包围圈的年轻人不是别人,正是时年只有17岁的小西庇阿。包括救父脱险这一次,小西庇阿三次参战,亲身接触汉尼拔的精妙战术,小小年纪也三次体验失败。16年后,他就是著名的扎马会战的总指挥,此役决定了第二次布匿战争的胜利,拉开了罗马称霸地中海沿岸的序幕,也奠基了小西庇阿在世界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2/27/2022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 Terms 2022-02-28 01:35
    霍去病家族,因为霍光,也族灭了。。真是没人性啊。就这样残暴的皇帝,后面还那么多人说皇帝是明君。。那么昏君是什么样子,简直不能想象
  • 夜夜笙歌 2022-02-28 11:21
涂鸦板